1569下载站: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所在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文设计方案精品

论文设计方案精品

发布时间:2023-09-20 12:34:38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论文设计方案

论文设计方案 篇1

1方案设计

1.1门顶上设置充水阀(方案一)

造成充水阀运行故障,存在隐患,影响充水效果。把平盖式充水阀设置在事故/检修闸门顶主梁以上350mm的平台座上。充水阀位于孔口中心线对称布置,充水阀阀芯与吊梁轴连接,吊梁再与启闭闸门的固定卷扬式启闭机的动滑轮组连接,充水阀由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操作开关。根据各种工况流量的要求充水阀采用DN250mm的平盖式。本方案的优点是:避开了以往顶盖式充水阀容易被污物阻卡而漏水、关闭不严的问题。设备的运行不需要额外的动力,利用启闭机即可完成,设计布置简单、紧凑,运行维护简便。本方案的缺点是:充水阀的控制是通过闸门启闭机钢丝绳的'牵引来完成,由于安装误差、钢丝绳存在一定的弹性等,使得充水阀的开度难于精确控制,其流量控制无法做到精确测量。

1.2检修闸门井段

充水流量调节阀系统的进水口设置在事故/检修闸门孔口的侧墙上,高程为571.5m,进口前段钢管为DN500mm,PN0.6MPa的不锈钢管;出口也设置在流道的侧墙上,出口段钢管为DN300mm,PN0.6MPa的不锈钢管。所有设备安装在高程577.0m位置,距离检修平台616.0m约39m,用1台20kN电动葫芦吊装,电动葫芦的扬程为60m,安装在启闭机室的梁底下。充水工作阀采用2套直径为DN300mm的活塞式多功能阀。充水阀等设备独立放置,需要在闸门井旁开挖1个深井,衬砌厚为1.5m,与流道隔离开,深井净尺寸为5.8m×2.2m×39m(长×宽×深)。同时,由于设备运行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考虑设备防护等级IP68。由于设备井深39m,当设备需要运行和检修时,必须先临时用深井泵排干设备室内的渗漏积水,同时需要用鼓风机对设备室通风,积水排干后,通风半小时,工作检修人员才能进入设备室安装、检修设备。本方案的优点是:充水系统单独布置,与闸门、启闭机没有关系,充水设备的操作独立进行,而且设置了流量计作为充水流量的计量设备,使得操作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充水的过程、充水流量的大小,对流道的充水过程精确控制。充水设备设置了2套,即使在充水过程中有1套损坏也不影响充水工作。本方案的缺点是:充水设备独立放置,在闸门井旁开挖1个设备井,增加了建筑物与设备的投资。由于流道与山体存在一定的渗漏,设备检修时需要临时对设备井排水、通风。

2充水设施方案比较

因为充水设备全部安装于事故/检修闸门上,所以没有增加土建投资,总投资增加约20万;方案二工程设备增加了检修闸阀、流量控制阀、流量计等,土建工程增加了2个专用阀井,总投资增加约432万。方案一投资很少,结构简单实用,闸门顶梁格内的垃圾不会被水流吸入充水阀的现象,充水阀与闸门结合使用,维护方便,但顶盖式充水阀存在小开度时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方案二充水流量大小可控,设备相对于闸门完全独立,充水阀不会发生关闭不严而漏水的现象,不会发生杂物卡阻;但缺点是投资大,使用和维护时需要临时排水、通风才能进行,经济性较差。经过对以上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一性价比较高,推荐采用。

3结语

蓄能电站水道充水有充水量大、水头高、时间长、要控制水道内水压上升速度等特点。为增加充水阀的开度的可控制性,在满足充水流量的前提下充水阀的直径应选小一些。把充水阀抬高,使得杂物不易进入充水阀,但根据广州、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的经验,在流道充水前须还需派潜水员清理闸门顶部和闸门前方的垃圾,以保证闸门、充水阀正常工作。如:在清理杂物后,惠州抽水蓄能电站A厂上游水道第二次充水时充水阀的操作就开关动作准确,未再出现关闭不严、漏水等情况。一个工程由设计开始,经过施工建设到投入运行管理,设计、施工的不足会不断地体现出来。这需要设计单位在原设计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成功之处与改进不足的地方,以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论文设计方案 篇2

茂名热电厂为早期发电厂,机组控制模式采用原苏联早期形式,即电气系统采用集中控制,60年代投运的1号、2号机组,机、炉采用分散控制,70年代的3号、4号机组,机、炉采用集中控制。因此,对于现代机组普通采用的单元机组独立的直流系统方式将无法实现,只能根据该厂的实际情况,采用全厂统一布置的直流系统方式。

2.1 接线方式

新的直流屏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两组蓄电池经联络刀开关进行连接。为防止两组蓄电池并列运行,联络刀开关与蓄电池电源刀开关之间应设有闭锁措施。

2.2 屏上设备布置

做到简单清晰,电源(充电设备和蓄电池)、馈线、事故照明装置布置于各自的屏上。带有仪表及灯光信号的屏面,使用活动门的型式。

2.3 充电装置

选用可控可逆式硅充装置,实行负荷自动跟踪,保证直流母线的电压质量。当蓄电池进行核对性放电时,硅装置工作于整流的逆变状态,蓄电池不用另接电阻作为放电负载。

2.4 蓄电池组

原则上选用免维护密封式蓄电池,当原GGM-800型蓄电池组经校验后,仍满足直流系统的要求时,可暂不更换。

2.5 绝缘监察装置和馈线开关

原则上选用90年代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例如,选用由CMOS集成电路组成的ZJJ-1型绝缘监察装置,该装置在直流两极绝缘均等下降时都能正确动作发信。

论文设计方案 篇3

3.1地基的加固

在对该建筑实施加层的续建工程时,首要而临的是地基的基础问题。为了有效减少地基基础改造的工作量,要求工作人员在最大限度上挖掘上部的载体潜力。第一为墙体材料,可以将原先采购的保温烧结空心砖改为容纳量度较低的加工混凝土砌块,在办公室区域的砖砌墙改为质量较轻的隔墙,在首层地而的填土部分使用架空板,并采取电算荷载的输入方式,在不同方而及不同渠道对其进行合理卸载。

按照本建筑工程原桩基德布置图,有效结合已经施工完毕地下室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多项方案,最终确定下来的是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全而加固。因为锚杆静压桩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轻便性、灵活性及作业而小的特点,所以让其在施工基础上设置锚杆固定压桩架,并以建筑的自重荷载当成压桩架上的反力,用千斤顶的`方式将预制的压桩分段压进土壤中,与原有的施工基础进行连接与联合,整体上提高压力桩基的总体承载力。

3.2上部构件的加固

要想最大程度减少加固施工对于原有建筑结构构件的损坏,遵守对原有结构构件不动或者少动的加固原则,需对原有结构进行强度方而与刚度方而的巩固与加强。在对高层建筑结构上部构件的加固的设计中,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是扩大截而的而积加固法。该种方法不但完全符合强柱若梁抗震的相关原则,而且能够帮助框架梁使用粘钢加固时的节点锚固处理方式。在柱截而扩大的设计方案中,通常会发生新加柱的纵筋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相互碰撞的情况,故纵向钢筋在排列时应全部或者大部分绕过框架梁,以便达到规范规定的竖筋间距要求。在框架梁的上下两而各自增加附加的钢筋,并植入到建筑的框架梁内。

因水平荷载作用的大幅增加,部分框架梁出现了弯曲及抗剪承载力不足的情况。所以为了充分保障该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性,又不会对建筑的使用高度产生任何的影响,可以在框架梁上使用粘贴钢板及U型钢箍的加固方法。在建筑的梁而、梁底粘钢使用材质钢板(Q345B),在梁箍板上使用材质钢板(Q235B)。当计算梁受弯的承载力时,应该严格按照保守的算法,根据钢筋的差距数值进行换算,最终得出梁底粘钢的数量。

论文设计方案 篇4

摘要:利用区间直觉模糊语义来确定最优工业设计方案。将决策专家评价性价信息用区间数表示出来,分别计算专家与属性之间的相似度以及专家之间的接近度,最终确定专家权重,结合灰色关联法排序确定最优方案。以大口径激光干涉仪的设计方案评价为例证明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工业设计方案;区间直觉模糊熵;大口径激光干涉仪

1、引言

从过往的研究中可看出决策者往往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工业设计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进行工业设计方案评价,重的确定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鉴于此,许多学者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工业设计方案评价问题。如蔡鸿明等提出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造工业设计评价体系;肖人彬等将模糊集合引入信息公理,根据各方案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设计方案的优劣。这些方法,决策者给出的单一的评价数是非常片面地,难以降低决策风险,故引入区间直觉模糊理论。Atanassov和Gargov提出了区间直觉模糊集是利用区间数表示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

2、区间直觉模糊语义信息表达

决策者根据经验并结合顾客体验给出工业设计方案的各指标的模糊评价语义信息。假设决策部门的可能评价集为S={s0,s1,…,s8},其分别对应的语言信息s0到s8表示从极差到极好,则语言变量[sa,sb]可转化为区间直觉模糊数。

3、决策专家信息集成

3.1决策者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徐改丽提出的改进的`TOPSIS方法来确定定决策者权重,计算决策者与属性间相似度。计算相似度并利用距离测度计算接近度,结合上面的接近度和相似度,得到专家ek在属性uj下的一个组合权重。

3.2属性权重的确定

步骤1计算规各设计方案的各属性的得分函数值,从而得到得分函数步骤2计算各属性uj的输出的信息熵步骤3计算各属性uj的权重3.3算例分析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并将其应用到大口径激光干涉仪设计方案中,确定3个备选的工业设计方案,即C={c1,c2,c3},同时确定评价体系中共有7个评价指标。对于这些定性指标,无法定量比较,需要通过决策者给出主观评级。3个决策专家(e1、e2、e3)给出的主观评价信息经过模糊语义信息表达后如下:步骤一:确定专家权重λk1(k=1,2,3)计算专家ei(i=1,2,3)在属性uj下的相似度,并计算专家e1与其他两位专家的接近度确定专家e1在属性u1下的权重,然后计算[e1、e2、e3]在属性值[u1、u2、u3、u4、u5、u6]权重。步骤2:根据区间直觉模糊数与各专家的权重计算综合区间直觉模糊矩阵步骤3:根据公式计算得分函数和信息熵,并确定属性权重w步骤4:确定正理想方案A+={γ}+1,γ+2,γ+3,γ+4,γ+5,γ+6,计算备选方案属性值γj与正理想方案属性值γ+j的区间距离d(γij,γ+j)。步骤5:根据公式去分辨率=0.5,计算备选方案属性语正理想方案属性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εij)m×n步骤6:在步骤4和步骤5的基础上,将属性权重w,计算备选方案对正、负理想方案之间灰色关联度,并排序可知最佳的设计方案。

4、结语

本文在专家权重和属性权重都未知的情况下,利用各项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推断全局,遵循客观事实能一定程度降低由于决策者主观因素而带来的决策风险。

参考文献

[1]蔡鸿明.机床工业设计模糊评价系统的构造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9(11).

[2]肖人彬.基于模糊信息公理的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及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

[3]ATANASSOVKT.Intervalvaluedintutionisticfuzzysets[M].

[4]徐改丽.区间直觉模糊环境下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

论文设计方案 篇5

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案论文精选

1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类别为丙类建筑。建筑总高度为84.6m,高宽比2.74,地上28层(不包括隔震层),带两层裙房,地下室2层。隔震层层高为1.6m,1层层高4.7m,2~27层层高为2.9m,28层层高为4.5m。柱子截面尺寸主要有800mm×800mm,700mm×700mm,600mm×600mm和400mm×400mm,混凝土等级为C50~C30。隔震层梁截面尺寸主要为800mm×800mm和300mm×7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上部结构梁截面尺寸主要有400mm×700mm,350mm×700mm,300mm×800mm,300mm×700mm,300mm×600mm和200mm×5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C30。剪力墙厚度为400~200mm,混凝土等级为C50~C30。隔震层楼板为200mm,顶层楼板厚度为120mm,中间楼层板厚为100mm,楼梯间板厚150mm,混凝土等级为C35~C30。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主要设计依据:①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②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采用,取0.55kN/m2,地面粗糙度B类;③区域抗震基本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g。该工程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面,隔震支座均在同一标高,隔震设计目标为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和构造均按降一度考虑。

2隔震方案设计

目前国内常用隔震设计方案主要是采用带铅芯和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以及粘滞阻尼器配合使用。隔震层抗风装置主要利用带铅芯的叠层橡胶垫或配合使用金属阻尼器。

2.1三种隔震方案

第一种采用带铅芯和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即目前国内常用的隔震方案,其中抗风承载力主要由铅芯提供。第二种采用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不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和摩擦滑板支座混合隔震,即在方案一基础上,将裙房非铅芯支座L27、L30、L35、L37、L38、L39、L40、L41、L46、L47、L49和L50全部换成摩擦滑移支座,其中抗风承载力由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和滑移支座二者共同提供。第三种是在第一种方案基础上将L11、L17、L28和L31换成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并且隔震层两个方向分别安装4个破坏荷载为250kN的专门抗风装置。该抗风装置在风荷载作用下和铅芯共同提供抗风承载力,当地震作用超过其破坏荷载时退出工作。三种方案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尽量使得结构质心和刚心尽量重合,并使结构抗扭刚度尽量大。各支座力学参数见表1所示。计算表明三种方案隔震支座性能验算(包括压应力验算、拉应力验算、最大位移验算和层回复力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抗风承载力均大于风荷载设计值。采用ETABS对三种隔震方案进行分析,上部结构采用弹性模型和刚性隔板假定,取地下室顶部为嵌固端,隔震单元采用非线性连接单元。考虑叠层橡胶支座拉压刚度不等,取受拉刚度为受压刚度的1/7倍,在ETABS中采用ISOLATOR1单元和GAP单元组合模拟,摩擦滑移单元采用ISOLATOR2模拟,专门抗风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失效,所以计算模型中不予考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采用RITZ法求解振型。地震作用时程分析采用FNA法。计算时先采用非线性重力荷载工况加载,在保持重力荷载作用下,分别施加不同工况地震作用,分析过程考虑二阶重力荷载效应。

2.2减震效果分析

对比分析非隔震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加速度,对比三种隔震方案的减震效果。

2.3周期对比

对比非隔震结构和不同方案隔震结构前三阶振型的周期、方向和参与系数,各模型前两阶振型为平动,第三阶振型为扭转。隔震结构周期均明显大于非隔震结构。从方案设计中可知方案二和方案三隔震层刚度都比方案一隔震层刚度小。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周期均大于方案一的周期。方案二的周期比(即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值)比方案一和方案三大,可见方案二的扭转效应比方案一和方案三明显。

2.4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对比

《抗规》中采用楼层剪力比和楼层倾覆弯矩比(即隔震结构楼层剪力、弯矩与非隔震结构楼层剪力、弯矩的比值)作为高层隔震建筑减震效果的评价指标,即减震系数。且当减震系数小于0.4时,上部结构构造措施可以降低一度。图2和图3对比了三种方案两个方向的减震系数,由图可知,三种方案均具有很好减震效果;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减震效果均优于方案一,特别是倾覆弯矩比优势更明显;三种方案顶部出天面小塔楼减震系数相对其他楼层均较大,在Y向上都超过了0.4,但该层在设计中考虑鞭梢效应的影响会有所加强,所以可以不考虑该层减震系数;方案一和方案二天面层Y向倾覆弯矩比超过了0.4,而方案三满足小于0.4的.要求。在上部结构设计中方案一和方案二顶部天面层楼层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2.5层间位移角对比

根据原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可知,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均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效果明显。分别将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比非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得到三种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比,可知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层间位移角减震效果均优于方案一。

2.6楼层加速度对比

通过原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计算结果可知,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均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效果明显。分别将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比非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得到三种隔震结构的楼层加速度比,如图5所示,可知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加速度的减震效果优于方案一;方案二在X向楼层加速度比与方案一和方案三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方案二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导致隔震层Y向刚心偏移较多,上部结构扭转效应增加,进而使得X向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变化较大,相比之下Y向刚心变化不大,楼层加速度变化与方案一和方案三较为一致。

2.7隔震方案讨论

该高层建筑处于高烈度地区,采用隔震技术能够取得很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该地区风压很大,使得国内传统隔震设计中隔震层设计需要较多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导致隔震层刚度过大,上部结构减震效果降低,部分楼层减震效果不能达到设计目标。采用专门抗风装置和滑板支座均是在保证隔震层抗风要求,减小隔震层刚度,使得上部结构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按照《抗规》进行设计时,方案三可以保证上部全部楼层减震系数均小于0.4的要求,但是方案三需要专门的抗风装置,该装置性能的研究还很少,技术不够成熟。方案二将高层建筑裙房的隔震支座采用滑板支座,由于裙房柱底压力小,从而滑板等效水平刚度也小,一定程度减低了隔震层刚度,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但国内对滑板支座应用于建筑隔震中的研究还比较少。方案一是国内常用的隔震设计方案,该方案用于低风压地区普遍适用,而在高风压地区可能因为隔震层刚度过大,导致上部结构个别楼层减震效果达不到设计目标的要求。此时建议修改设计目标,允许个别楼层抗震构造措施不降低。

3结论

本文对高风压高烈度地区某高层隔震建筑进行了三种隔震方案设计,对比分析三种隔震方案的减震效果,讨论三种隔震方案优劣,提出高风压地区高层建筑隔震设计建议。研究结构表明:

(1)高风压高烈度地区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时,通过合理设置滑板支座代替叠层橡胶支座或是采用专门抗风装置,都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时隔震层刚度,提高上部结构减震效果,更容易达到设计目标。

(2)国内滑板支座和专门抗风装置研究还很少,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适应高风压高烈度地区高层隔震建筑的发展。

(3)高层减震隔震设计时,应允许各别楼层减震系数超过0.4,但该楼层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论文设计方案 篇6

建筑的抗震性设计在建筑行业现在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度,近年来我国及其他的一些国家频频发生地震灾害。我国对建筑行业的高层设计提出了关于抗震性的设计目标,根据我国的一些标准法则,要求设计目标要达到大震不倒,小震不坏的情况。高层的混凝土建筑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以实现其目标。

1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

在高层混凝土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进行加强,同时要保证高层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建筑物不会坍塌或者倾斜的情况,同时经过恰当的围护可以保持建筑物的使用,若遇小型的地震时整体结构能保持稳固不会损坏。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稳定性想要得到提高,在其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得影响,其要求也要做到刚柔并进使高层混凝土建筑能科学合理的受力,以强消弱弯的原则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

从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方面上看,高层建筑的垂直荷载方向没有变化,而其高度越高就不能增长高层建筑的引起量,从而使建筑物的高度与弯矩是成二次方变化的,那就要求建筑的载荷要均匀分布。根据较为专业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特点来说,高层建筑为悬臂垂直结构受水平与垂直荷载的影响,其混凝土结构会产生弯矩和极大的轴向力[1]。以侧面来看,建筑物的垂直荷载不会发生明显的侧移,而横向荷载如果分布均匀,高层建筑高度与侧移的大小按照四次方进行变化。可见结构设计的主要掌握标准与水平荷载关系很大,水平荷载是影响高层结构的重要因素。

3高层建筑遭受地震特点分析

3.1建筑结构体系破坏特征

如果发生地震时,地震地区的房屋建筑采用的是钢框架填墙结构的话,容易出现剪切型的破坏高层建筑物平面内框架柱体,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窗墙作用下使部分窗口出现短柱性破坏的情况。经过相关数据显示,地震幅度相对较小的话,对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不会带来影响。地震时结构如果破会严重,是因为框架填墙结构中敞开式的底层框架,未砌墙时刚度较低,底框结构刚度较低,就导致其底层破坏严重。

3.2建筑物地基破坏特征

在发生地震时,高层建筑所设计的场地和结构周期相同,就会产生共振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地震破坏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2]。如果高层建筑物所在地处于软土层地基,就会到时高层建筑物因为土体液化,引起建筑基础下降的情况发生,容易导致高层建筑倾斜等破坏现象。一些处于危险地域的建筑,如果这些地区发生地震就要导致建筑出现墙体裂缝和建筑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

3.3建筑物刚度破坏特点

建筑主体的结构若用的平面形状不对称,会加大地震时破坏程度,如L形、Y形等,这样的形状在地震时极易发生扭曲。若建设的建筑形状复杂、平立面不规则,就必须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的基础条件等因素进行详细的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看是否要设置防震缝[3]。

4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4.1建筑扭转效应的控制

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设计时应该对垂直向力及横向力进行防护,对位移提升要求,使用扭转力作用,保证混凝土整体位移一致,同时测定最小和最大的位移结构刚度。高层建筑会因为地震产生部分横向力、垂直力以及扭转力,在这多种力的作用下建筑物受到的破坏严重。因为多种因素的原因,地震发生都是突发和随机性的,所以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难以预测准确。分析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要同时进行,检查出隐患时要及时纠正,从而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4.2对建筑物合理的选定建设位置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建设位置合理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一定要合理科学的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建筑位置进行选择,并为对建筑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彻底的综合性分析,从而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为了避免高层混凝土建筑四周的.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建筑的位置也应该回避掉离电厂、变电所较近的位置。

4.3抗震加固设计

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满足建筑延伸性、和建筑需要刚度的要求,还要达到建筑要求的刚度标准,建筑刚度标准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尤为重要的。在进行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重量比较大,所以整个建筑物的底部柱轴力必须与建筑的高度是正比关系,由此就对建筑主要构件要有很好延伸性,成高的情况确定后,要通过整轴压力比的方式来实现构件延伸性的增强,不能使轴压比过大,避免结构短柱,以免限制延申性,在遇到强震时易破坏剪切性,所以为了阻止建筑整体坍塌,必须进行抗震加固设计。依据强柱弱梁限值的标准,通常框架柱的抗剪能力要符合强剪弱弯和剪压比,柱子顶端的抗弯能力必须满足这个条件。螺旋复合箍筋的使用可使柱子的抗冲剪能力和短柱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提高的优点,在强剪弱弯和强柱弱梁时,短柱不会破坏剪切性[4]。由于地震时建筑的短柱没有发挥抗弯性能时,就会出现显著的剪性破坏,因为建筑的短柱具备的抗剪性能力低于抗弯能力,所以设计过程中要保障短柱承受抗弯的屈服强度。从而使建筑构件的抗震能力和刚度得到加强。将短柱变为长柱能使抗弯能力减低并能使柱子的抗变行能力增高,即便是采用分体柱无法有效增加柱子的抗碱性,从而增加建筑结构短柱的抗震能力。

4.4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

我国早已颁布了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相关的法律法规,防止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导致变形的同时使建筑物产生形变的可能,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当中的结构设计方案就要大程度改进,使其有利保证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这就让建筑结构主体能更好的避免空间变形,同时还能使建筑结构在任何延伸变化时都可以恢复原状。要使高层混凝土建筑符合其刚度设计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必须要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的竖向结构受力状况高度的重视,使其受力均衡得到保障,这样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可以大程度的提高。对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到影响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应该整体考虑建筑物各个结构部分,充分科学合理的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的了解高层混凝土建筑各个结构部分的受力情况,使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大有所提高。

5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中,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提高,高层建筑接连而起,在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中最要重视的就是抗震结构的设计。不但要全面分析建设地段的地质条件,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以此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程亮.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解析[J].江西建材,2015(23):47,52.

[2]丁灿.基于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究[J].城市建筑,2015(36):34.

[3]袁欢欢,宋利利.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639.

[4]孙伟信,刘雪.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4):389.

[5]冉超,桑超,张涛,等.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解析探析[J].科技风,2015(19):135.141.

论文设计方案 篇7

对比较方案而言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不仅涉及到地形地质、施工工期、工程投资等因素能够量化为经济指标,也涉及到运行管理、技术风险等因素无法进行量化,主要是设计方案、工程投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

4.1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应达到工程应用实际要求,实施后符合工程任务目标,运行时具有安全性。设计不能按照固有模式进行照搬,对水工设计而言,建筑物布置及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应结合不断变化的设计条件而选择适宜方法。在不同场址因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建筑物布置等应存在一定差别。比较选择的'坝址,各参选方案因场址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不只是工程量和投资等存在一定差别。输水渠道距离较长时,其型式、断面尺寸等会随着其所处位置不断变化的地形地质条件等而发生相应变化。而同类项目会因处于不同地域,经济及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采取不同的设计要点及控制因素。

设计要具有科学依据,设计方案应进行充分论证。一是论证设置建筑物及采取的工程措施并对存在的问题妥善解决。二是布置建筑物及确定尺寸等应具有科学依据。与各种规范及标准相符,通过计算或模型试验对尺寸等有关参数进行验证,既定规范或计算依据不足时,可借鉴实践经验进行确定。此外,设计还应达到应用的具体需求,采取实用性和耐久性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采取难度不大的成熟施工技术,有效降低工程技术风险,若需要创新就必须进行论证。设计还要符合环保要求,降低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设计方案应协调好其它相关专业的有关要求。

4.2工程建设投资

水工设计能够描绘工程的建设思路,投资体现出水利水电工程的投入。在基本建设规模的控制、工程造价的约束、投资效益的提高等方面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水工设计实现,分析工程经济合理性,应按照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原则进行。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论证工程建设可行性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内容,比较分析不同的开发方案并择优选择。

4.3环境影响

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估与库区和卜游准备工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建设投资分析论证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工程建设区域环境,分析工程建设影响环境的有关因素,在工程建筑影响下科学预测周围环境的变化,对采取的自然保护措施及补偿办法进行科学论证。水利水电工程不管规模及建筑物组成类型,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水工设计过程中,对建设各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具有特殊性,这与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都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比较水利水电工程水工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按照方案比较原则,综合评价设计方案中的各因素,优中选优,使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实现利润最大化,进而确保建设流域的健康发展。

论文设计方案 篇8

3.1 直流系统负荷

经统计,直流系统各类负荷如表1。

因茂名热电厂为中型火力发电厂,且与系统相连,所以蓄电池事故放电时间考虑为1 h。对于汽轮机润滑油泵,因为是高温、高压机组,故其事故计算时间为1.0 h,直流润滑油泵的K值取0.8,密封油泵的K值取0.7计算。冲击负荷考虑为1台最大合闸电流的断路器合闸。

3.2 蓄电池组的选择

3.2.1 按事故持续放电状态选择

tj=KkQsg/Isg=1.1×307 Ah/306 A=1.1 h

式中 tj——GGM型蓄电池假想时间,h;

Kk——可靠因数,取1.1;

Qsg——事故负荷计算容量,Ah;

Isg——事故放电电流,A。

查《电力工程设计手册》(西北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主编)中P769曲线表,得Idj=16.8 A,则

Qe≥36Isg/Idj=(36×306/16.8)Ah=658 Ah

式中 Qe——蓄电池的10 h放电容量,Ah;

Idj——单位容量蓄电池在放电假想时间内所允许的放电电流,A。

选用720 Ah的蓄电池即可。原选用的蓄电池为GGM-800型可满足要求。

3.2.2 按最大冲击电流选择

Qe≥0.78(Isg+Ich)=[0.78×(306+235)] Ah=422 Ah

根据计算结果,蓄电池的容量按事故持续放电状态下计算选择。原运行的GGM-800型蓄电池组仍满足负荷的要求。

3.2.3 直流电压水平校验(以GGM-800型为例)

a)按事故放电初期,蓄电池突然承受放电电流的电压水平验算:

Kcho=Iso/C10=609 A/800 Ah=0.76 h-1

式中 Kcho——单位容量蓄电池放电初期放电系数,h-1。

查GGM型蓄电池短时冲击放电曲线表得:

表1 直流系统各类负荷

负荷名称 计算容量

/kW 经常负荷

/A (事故负荷)/(初期Iso/A  持续Is/A  冲击Ich/A) 事故时间

/h 事故放电

容量/Ah

经常负荷 7.2 33 33 33 — 1 33

事故照明 25 — 114×0.6 114×0.6 — 1 68

通信备用电源 3 — 14×0.5 14×0.5 — 1 7

热工备用电源 3 — 14×0.5 14×0.5 — 1 7

直流润滑油泵 80×0.8 — 728×0.5 291×0.5 — 1 146

直流密封油泵 20.1×0.7 — 260×0.5 91×0.5 — 1 146

断路器合闸电流 — — — — 235 — —

  合计 — 33 609 306 235 — 307

Kcho=0.76 h-1

时,Ucho=1.86 V,则直流母线电压为

N.Ucho=106×1.86 V=197.16 V>0.85Ue

式中 Ucho——单位容量电池冲击负荷初期端电压,V;

N ——浮充电池个数;

Ue ——直流母线额定电压,V。

b)按事故放电末期,蓄电池再承受冲击负荷时的电压验算:

Km=Is/C10=306 A/800 Ah=0.38 h-1

Kchm=Ich/C10=235 A/800 Ah=0.29 h-1

式中 Km ——单位容量蓄电池持续放电系数,h-1;

Kchm——单位容量蓄电池冲击放电末期放电系数,h-1。

查有关曲线得Uchm=1.72 V,则直流母线电压为

N.Uchm=106×1.72 V=182.32 V

0.80Ue

式中 Uchm——单位容量蓄电池冲击负荷末期端电压,V。

从计算结果来看,选取蓄电池为800 Ah时,按事故放电的末期,蓄电池再承受冲击负荷时,母线电压为182.32 V,能满足断路器的合闸电压要求,但难以满足直流油泵的运行要求(直流油泵运行允许电压范围为(-10%~+10%)Ue间)。蓄电池的容量应选大一级为宜,即C10=1 000 Ah。但上述校验为运行中的极端情况,运行中出现的概率极少,当出现时可通过调整蓄电池组的放电个数来满足直流油泵的运行。故原选用的GGM-800 型蓄电池可满足要求。但原用的GGM-800 型 Ⅰ、Ⅱ组蓄电池运行时间已达10 a以上,受蓄电池自放电、过放电及电极纯化等影响,蓄电池阴、阳极板脱落渗液严重,电池难以满足充电,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利用改造机会将Ⅰ、Ⅱ组蓄电池更换为英国进口的VH34-1000 型免维护蓄电池。

3.2.4 蓄电池的个数

蓄电池个数为: N=230/1.85=124,其中基本电池数为88个,端电池数为36个。

3.3 充电设备的选择

3.3.1 核对性充电设备

3.3.1.1 充电设备的额定电流

a)按事故放电后进行充电的要求选择充电设备,计算公式为:

Ic=1.1Qsg/t+Ijc=1.1×307 Ah/12 h+33A=61 A

式中 Ijc——浮充电设备的工作电流,A;

Ic——充电设备应具备的输出电流,A。

b)考虑核对性充放电,按最大充电电流选择,

Ic=0.1Qe+Ijc=(0.1×800+33)A=113 A

故充电设备的额定输出电流应大于113 A。

3.3.1.2 充电设备的输出电压范围

对有端电池的直流系统,充电设备的电压应满足蓄电池充电末期的电压选择。即:

Uc=N×Ucm=124×2.4 V=297.6 V

式中 Uc——充电设备输出电压,V;

Ucm——蓄电池满充电端电压,V。

取最大一级,即360 V。

充电设备容量:Pc=IcUcm=113 A×360 V=41 kW。

不考虑选用直流发电机,应选用的硅整流装置为KGCfA-150/360,则额定输出电流为150 A,最高输出电压为360 V。

3.3.2 浮充电设备

浮充电设备持续负荷电流Ifc为Ifc=0.004 2Qe+Ijc=(0.004 2×1 000+33)A=37.2 A

浮充电设备正常工作容量Pfc为Pfc=IfcUcm=37.2 A×360 V=14 kW

论文设计方案 篇9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也相应的逐渐增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水利工程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并且并不仅局限在一个单位中,还涉及很多其他的部门与单位,这也为水利工程的施工带来了难度。基于此,就要求有关人员在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期要做好组织工作,并且要充分的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对工程进行优化,使得各类资源能够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得到优化配置,已达到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缩短工期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1、水利工程及其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与其他的工程施工不同,水利工程施工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大都是在大小河流上进行施工,这就意味着施工环境相比于其他工程更加复杂,在河流上游进行的水利工程设计直接关系着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确保质量尤为重要。其次,河流往往流经多个区域,这就导致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多个区域的经济利益造成影响,这也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带来了难度。再次,因为水利工程大多修建在野外,交通不便和人烟稀少就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团队在进行施工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先修建一些例如公路等等的基础设施,这就要求施工团队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才能保证工作的平稳有效的开展。为兴建水利工程打下牢固的基础。最后,因为水利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与严谨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并不仅仅依靠一个部门,而是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进行联合作业,这就导致施工现场有大量的人员进行作业,这样施工现场就容易引起混乱和对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这就对有关部门提出了要求,要对现场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现场的资源和人力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并提高效率,以确保施工井然有序的进行。

2、水利工程组织设计的分类

2.1按招投标前后进行分类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之前的设计叫作标前设计,在投标之后的设计叫作标后设计。标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中标与签约,在投标书编制之前管理者为了能够拿到工程中标而进行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在中标后,特别是签约后,企业就要在项目开工之前进行施工设计,以确保工程在一开始的准备到最后的验收都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能够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2.2按照工程的对象进行分类

按照工程的对象进行分类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就可以划分为施工组织的总设计、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三部分。施工组织总设计就是指对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包括对整个项目的基本情况,在施工中要进行的各项安排以及对施工方案的进程安排等整个项目需要的各类物资需求资金需求等的供应进行设计。单位工程施工设计相比于施工组织总设计来说更加关注的是单位工程,针对单位工程的大概情况、单位工程施工的方案以及单位工程的具体进度进行相应的安排和提供技术保障。分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针对的是在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还关注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特别的施工设计。

3、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点内容

3.1施工方案选择

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方案的选择关乎着整个工程是否能够平稳运行。在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考虑在技术上是否有可行性,同时还应该兼顾到经济性。进行施工方案的选择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及顺序,确保可以连续不间断的进行工程施工,并且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保证低成本、高质量并且可以顺利的通过验收。

3.2对施工进度进行规划

施工進度计划就是指从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到最后的验收为止的整个施工期之内,所有的工程项目组成的枢纽布置中的.每个单项工施工程序和施工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编订施工进度计划后就要进行落实,并且要定期的对工程的进度进行查看,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当前的施工进度远落后于制定的施工进度,那么就要查明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制定计划来提高效率赶进度,如果进度无法追赶那么就要及时的调整施工进度规划,让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缩短工期的目的。

3.3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施工管理

在现代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传统的依靠经验与手工计算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的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瞬间计算出所需要的各类参数,并且能够实现各类网图的自动绘制与动态修改。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水利工程施工中,更能体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捷、高效以及费用低的优势,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时应该积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施工组织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网络优化与调整工作方面。

3.4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设计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可以运行,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方式来寻求最优的方案,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和寻求节约的途径。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应该从三方面来进行,那就是质量、工期与成本。在质量能够达到优秀的前提下尽可能短短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在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仍需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以此来对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多方案进行优选。

4、结论

在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表明,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要非常重视对施工进行组织设计,只有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确保水利建设工程的行之有效的开展,并解决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在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保障水利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如果不重视施工组织设计,那么就会给工程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施工前的施工组织设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立岩.关于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思考[J].水能经济,2015(10):92.

[2]王红民.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11):106-107.

[3]王军.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9):85.

[4]程奕萱.主成分分析在评定水利工程施工组织方案中的应用[J].治淮,2016(7):18-19.

[5]刘梦奇.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4).

[6]蒋鹏.试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布置[J].中国科技投资.2016(36).

论文设计方案 篇10

文中以文献中的应用实例即螺旋输送机输送系统4套初始方案为例进行证据推理决策新方数来划分重要度区间,在不同的区间范围内,决策者对于此目标属性的重要程度判断是不同的,这符合决策者在多目标属性决策中的思维特点,因此反偏好函数法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决策者对目标属性的重要度偏好设置.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模糊标度的方法对备选方案每一目标值进行模糊化处理;

然后,设定各目标属性的反偏好函数类型及等级偏重程度区间边界,本例中,制造成本和能耗的反偏好函数为2R型,其他目标属性为1R型,相应的等级偏重程度区间边界;

最后,根据2. 2节的方法,通过反偏好函数法确定决策者对螺旋输送机各评价指标的偏好程度,即偏好权重值.首先,利用公式(11)-(12)确定每个方案目标属性各区间段的反偏函数;然后,通过分段曲线拟合,便可得到符合要求的定量描述的反偏好函数;最后,利用公式(13)-(14)确定各目标属性的权重值。

4 结论

1)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偏好函数的权重确定方法,并采用三角模糊数进行目标属性的模糊标度,通过偏好区间的划分来确定评价等级区间。

2)利用证据推理法中评价等级、概率分配函数、效用值等思想进行了方案的评价决策工作。

3)应用实例验证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并且说明了证据推理法有可以定量描述决策者主观判断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的优势。

论文设计方案 篇11

摘要:我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建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配网工程系统的作用是保证电力工程的平稳运转,进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本文就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为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设计方案;研究

一、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管理建设

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时,首先要对相应工程的设计环境进行管理。设计环境的管理的内容基本上是在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施工图纸设计和工程初步设计这个两方面来入手,但对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施工的管理则是通过施工的进度要求来决定的。同一般的电力系统建设工程不同的是,10kV电力系统配电工程的施工地点不会发生改变,工程整体呈条状,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管理概述的编制过程中,要充分的对施工现场进行调研,了解并且熟悉施工地点的气候特点、降水和水文情况,严格要求施工工程图纸设计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相吻合,在掌握现场真实数据的情况下合理的编排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中可能并且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制定好应对预案,有备无患。如果做不到对设计环境的严格控制,就会严重的影响10kV电力系统配电工程的工程质量,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工程进行设计管理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制定严格的全面监督制度来督促设计图纸和相关工程设计文件的落实,并且通过监督制度来定期的对设计图纸和相关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对工程设计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的修改或者添加设计方面的.解决方案,以此来保障工程整体的质量。

二、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设计与落实途径

(一)加强建设管理系统设计思想的研究建设

10kV电力系统配电工程中,管理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必须要对用户的基本信息、电力设备故障处理信息以及电力设备运转情况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管理系统的科学合理的建设,必须要加强对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力度,好的管理软件会大大提升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保证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对于系统模块和管理系统后台运行方面上,建议采用JAVA编程语言来进行相关程序编写工作,原因是该语言的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设备与管理系统的链接要求。最后,在实际假设中还要不断总结其他电网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切实的提升自身的配电工程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做好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工作建设

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过程中,需要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划分不同类别用户的使用系统权限,对系统用户和普通用户进行区分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系统用户的权限划分上,可以赋予系统用户根据管理的请况进行添加或减少用户数量的权限,同时还必须担负起对管理系统相应的维护责任;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只能进行一些基本数据的查询,对于管理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普通用户可以向系统后台提出自己解决建议,帮助系统进行完善,同时提升服务体验。

(三)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分析

在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的组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根据不同的设备的相关特点进行分类登记,并且要及时的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更新,添加有用的信息同时删除无效的信息,方便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提升电力配网工程的工程效率。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安全设计,保证数据库用户身份的安全性,并且对数据库的作用进行全面整合,是系统在运转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

三、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的施工管理

(一)施工准备阶段管理

为了保证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在工程施工开始前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建设材料、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的管理控制,采购中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合格,并且对施工设备及时的进行检查和养护是确保施工过程物料安全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是工程整体施工主要内容,因为人力资源不仅是工程准备阶段主要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执行者,是建设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核心基础,所以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期间的工作态度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施工准备阶段就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组织施工人员对关键技术进行培训,提升相应的施工技巧。管理人员要制定好完善的监督制度,对整个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从另一个角度保证施工质量的精度。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提前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发现问题尽早解决,减少工程的损失。

(二)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工程施工阶段是建设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关键一步,强调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才能保证整体电力系统工程运行的稳定和可靠。首先,在施工阶段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通过这个制度体系保证施工工作的有序高效的进行,使施工工作不仅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还要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其次,强化对施工工程中得到质量管理,对一些施工过程中易出现问题,形成有针对的解决方案,强化管理人员的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容易产生隐患的施工部件,早发现早解决,形成应急预案来应对突发情况,从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强化工程质量控制和精度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制定施工关键点质量控制表,通过质量控制表来严格把控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并且这些数据还会在施工的验收阶段作为参考,在施工完成进行自检合格后,需要将这些检测数据的书面文件交给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复核,进一步的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

四、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验收管理

做好工程竣工检验工作是确保整体工程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验收的主要工作就是对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质量检验,在检验过程中要避免疏漏,防止隐患的产生,将工程的质量安全发放到第一位,决不允许将质量不合格的工程投入运行,否则将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强调验收工作的准确性,从而保证电力系统整体的稳定可靠。

五、结语

我国经济的腾飞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电力事业的发展过程中,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保证1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质量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意义。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在生产经营中加强对10kV电力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的管理,确保其工程质量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能源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严堂.10k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16,(35):50-51.

[2]龚芳通.10k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剖析[J].科技传播,2016,(16):221-222.

[3]宋超.10k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J].今日科苑,2014,(11):103.

[4]林海艺.10kV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展望,2014,(17):109.

[5]李海鹰.10k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7):177-178.

  • 热门游戏资讯
  • 最新游戏资讯
  • 热门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下载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