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下载站: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所在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道德经读后感九篇

道德经读后感九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7:01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篇1

(一)《道德经》读后感范文

“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殘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例如,如果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不能没有食物生存。如果没有植物,食草动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没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就无法生存。可以看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一条生命链,每一条生命链都同等重要,不可替代。

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

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

如果有人想改变这种平衡,那是不符合道的原则的,从长远来看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障这些平等的权利和平衡的权益,才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最佳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二、“无为”以加强个人修养和以身垂范为手段。“无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不妄为、不胡为。因此,要推广和实行“无为”就必须加强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对策的目的性和准确性。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好榜样。要秉持“道德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俭”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别人的资源和权益,天下人的资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权益天下人均分。

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对什么,即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同时,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有了这样的修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也会更加符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养了万物,但道并不占有万物,也没有从中获得一点私利,因为他不谋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间万物的母体,它的功劳和功用才永远不会失去。受此启发,创建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仅仅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夺,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要以有利于公司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长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国也不是为了个人或为某个小团体获取私利,而只是为了保护万物的平等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为了民众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只有以此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广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无为”政策。

三、“无为”以达至和谐为最终目标。实行“无为”就是为了达到人和人、人和环境、各环境因素之间的全面和谐。要实现这样的全面的和谐。

在对客观规律认识有限的情况下,领导者除了要加强个人修养外,还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善于倾听民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处于第一线的“百姓”对客观事物的接触最直接,认识也最清楚,他们总结出的经验往往也最接近客观规律,他们也最清楚自己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对待,他们的心声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为心”就容易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实行“无为”的捷径。二是要当好调和万物矛盾的“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间,人和物、物和物之间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阴阳),矛盾本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因为(道向阴阳之间)冲填了“气”而实现了和谐,由此可见“气”是调和矛盾、实现和谐的关键。

(二)《道德经》读后感范文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它的奥妙,有的时候**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此外,从这段**中,我们也可以体验到不作为的古老崇拜。

在现实生活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道士游荡,他们虚幻虚幻,虚无飘渺自大。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雅,感受到无所作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失败和不平等,我们应该用一种常识来应对,并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是盲目地为死网而战。这样,它将有助于拯救自己,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积累才能繁荣。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 篇2

通过老师对《道德经》讲解和学习,我想说她让我感受很深,对她的博大精深深的感到敬畏并且通过老师的引导让我明白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价值体系;而老子所说的“常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一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而《道德经》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也有着新的诠释。

通过老师运用“道即价值体系论”诠释《道德经》。使我对《道德经》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依据这个新成果,《《道德经》新诠:道即价值体系论》提出了新观点:老子所说的“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这个新论点,《《道德经》新诠:

道即价值体系论》对《道德经》进行了新的诠释,从而把古老的老子学说与最现代的政治科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书还从个人角度解释了“道”——即价值体系。每个人都与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生命的主题是永恒的。任何热爱生活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而该书通过系统研究运用科学的哲学原理,深刻的解释了《道德经》,使我们以哲学的角度从新认识了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成为中国哲学的典范,代表了中国的先进哲学。

此外,通过价值体系的进化过程的经历,我们知道在每个历史阶段中,都有一个价值处与这个时代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价值体系处中的核心价值也各不相同,他们有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而这个成长过程集中地体现了哲学史。即:

第一种范式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需要,简称原始范式。第二层次范式唤醒了人类的善恶意识,简称善恶范式。第一种范式打破了人们认知能力的自信心和任意性,启发人们深刻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简称思维存在论范式。

第四层次范式打破了人们对自身系统的自信和随意性,研究了实践与价值的关系,简称认识论范式。在人类认识自身的过程,经历了三个范式本源论范式致力于寻找人的本性,善恶论范式强调存在着先验的人的本质,思存论范式转向人的存在,现在则要进入第四级范式,人类理性进一步深入认识自身,发现那个一直隐藏在无意识深处控制着人类行为的价值体系为题。深入理解人类实践中的价值体系,打破价值体系中的教条主义,为自己寻找一个先进合理的价值体系,是第四层次范式提出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这个新范式以马克思为起点的,而《道德经》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范式上,因此,中国哲学具有超前性,和早熟性。而我们在中国哲学中思考的问题,也是非常先进和早熟的。而回头再看看便发现哲学上“中西之辨”其实就是两个哲学范式的区别,于是用西方国家的思存论范式来套用已进步到知行论范式的中国哲学,于是便产生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马克思则超越了第三个范式,与中国的老子处于在同一级范式上。

由此可见,中国哲学本来就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没有哲学”。

而本书通过“价值体系论”把《道德经》解释一遍,拨开了笼罩在《道德经》上的神秘主义色彩,把她变得通俗易懂。于是,老子的大智慧从课堂和书本中解放出来,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识,为人们的精神成长开辟了一条通道,同时,大道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具有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找到构建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这便是老子所指出的路径,从“修之身”坐起,直至把这种价值体系“修之天下”,这样就可以将老子的伟大智慧运用与解决现实问题,为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找到答案,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为万世开太平。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灿烂的日出。在它的启迪下,人类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认识到价值系的存在以后,我们现在认识到《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它的价值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超级循环,使人类能够在社会政治领域占据主动,成为自己的主人,并拥悠悠久的历史。

道德经读后感 篇3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藏中汲取了许多治国、执政为民、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精髓。《道德经》是由“道经”、“德经”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经部分是老子对道学的论述,德经部分是老子对仁、义、礼的论述。老子的话代表了他对当时生活、自然法和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文约五千字,由一些简明扼要的哲学论述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得坚强,不应当表现得柔弱;应当表现得聪明,不应当表现得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

可表现得柔弱,不应该表现得坚强,可表现得愚鲁,不应当表现得聪明,老子的人生观是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自己示弱,可以趁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可谓“柔”。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

这些不都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

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

说明依“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

不管别人怎么说,不要受影响,集中精力,坚持下去。

辩证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

异名是指相异的对立的两项事物,有无同出于道,名字不同但统一称谓。老子还用“相生”、“相成”、“相较”、“相香”等词来解释同样的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关系,世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

老子反对片面的观点。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意思是说,有部分才会有整体,有曲妄才会有正直,有低洼才会有满盈,有陈旧才会有新鲜,有少才有得多,仅仅是多则会有惑,以上这些相对而生的现象实质上是一体的,圣人就是凭着掌握这个法则来治理天下的。他又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意思是,古人所说的偏与全的道理,哪里是说说而已啊,真正是回归到道之根本上了。

老子更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老子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道有自己的见解。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万物概括为道、天、地、王四类,王就是人,是四类之一。

作为物的四类是同一的,人和法和地、地和法和天、天和法和道不过是自然法则而已。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中万物的一类而已。

老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这是自然的本性。这不是欲望,也不是要求。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希望人能回归自然。“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具有欲,能认识,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欲望就是强调人。说欲望就是说人。解决欲望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

”罪没有比贪欲更大的了,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的了,所以以知足为足,就会永远得到满足而无罪。“持之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抓太多了就要溢出来,不如算了。

怀里揣着利器,必定先伤害自己。就算你有很多钱,金玉满堂,你也受不住它的流失。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因为你有钱有权欺负别人,你会上门来,后果自负。

老子对我人生最大的启示是:人在名利面前,在欲望面前,都要克制。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会管不住自己的欲望,过度的追求享乐,日益膨胀的欲望搞乱了无数人的心灵,甚至自伤其身。如果我们能控制好自己,用适度的原则去做每件事,我们的生活就会更有价值,更幸福。

大至治国用兵得天下,小至个人的家庭、事业、、为人处事等,人们所希望实现的一切,老子全部都能为你实现。老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春天。只有有心意的人才能尝到他的甜头。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

道德经读后感 篇4

老子说:知足之足长足。知足才能常乐。

一个人如果处处拿自己的没有的和别人拥有的比较,就会越加向往别人拥有的东西,从而生出贪念。要去除贪欲,最重要的是要“知足”。一个人要多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少看到自己所没有的。

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样人才会得到满足感,才会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

老子说:自爱不自贵。这也是当代人们十分欠缺的。

自爱,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尊严,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可是,自爱不是自恋。人们最难看到的是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多做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客观认识自己。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要多向他人学习,及时纠正;自己的成就也不要到处炫耀,而是要努力更上一层楼。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精神财富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害、拐骗、蒙骗、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触目惊心。“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如何用物质欲望来面对现实生活中金钱、地位和美貌的诱惑?

这些,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这便是教导我们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我们可以看出 “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 “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

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道德经》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 (其) 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心灵处在“静”的状态,才能更好的观察世间万物,更好的学习,工作。

《道德经》最高的境界是对生命的阐释。

让生命合乎“道德”的要求,避免非“道”的状态,这是《道德经》生命伦理的核心。而抱朴守真则是合道的首要原则,因为“朴”是道的基本属性。《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

“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朴”、“自然”皆是指未经雕凿装饰的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生命诞生之初身体内信息系统和谐有序、阴阳平衡的状态。然而,人在出生后,由于外部物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或感官欲望的牵引,其行为往往违背道与道德,与道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远。因此,身体和谐有序的状态越来越受到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并演变成各种疾病,进而成为不可救药的。

故老子告诫人们,养护身体必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当事物还处于安定时容易把持,未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解,微小时容易消散。

因此,平时要注意身体的保养,把疾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修养,恢复到出生之时的和谐有序状态,“复归于婴儿”“见素抱朴”,“复归于朴”,才能够达到与“道”相合的生命理想境界,成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

老子还认为,人处于世,“不争”便是“德”。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成就自己:

“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通过天地“不自生”却能“长且久”、“不争而善胜”这一事例,引导人们体悟无私、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个体的养生延寿、拓展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充实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和谐发展的人际环境。从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来看,慈让不争之德亦有利于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现身心之间、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促进躯体健康。

相反,唯利是图、自尊心强,必然损害他人利益,恶化人际关系,造成许多麻烦和心理问题。

为了防止人们孜孜于名利财富而伤害身心健康,老子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众所周知,私欲膨胀乃是促使人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的内驱力,而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联系的。《道德经》的上述话语启示人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

这是从人们贵生、养生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要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与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经》所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此,才可望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道德经》里的智慧很多,现代普遍缺乏信仰的人们读一读《道德经》,或许会对这个世界,这个自然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1】黄之晖任俊. 《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6卷第三期.

道德经读后感 篇5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读《道德经》有感

接触《道德经》的时间不常,最初是因为朋友喜欢研读,每每聚会他都会情不自禁的讲起他理解的《道德经》,听着听着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利用假期我也饶有兴致的读起了这本朋友眼中的葵花宝典。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读《心灵鸡汤》,因为它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指明人生的道路,平复烦躁的情绪,但当我拜读了《道德经》后,却惊奇的发现这不就中国版的“心灵鸡汤”吗?如果说,《道德经》是一部现代人进行自我心理修复的范本,或者说是一部教我们如何从容面对生活的智慧真经,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这本书让我做了一次心灵的旅行,进而压抑了许久的坏情绪平缓了下来,濒临溢满的压力释放了出来,整个人倍感轻松,似乎眼前的世界都充满了绚烂的色彩,生活的热情充斥了整个胸膛。

这是多么奇妙而伟大的一本书啊!

《道德经》是老子的成名作,它不仅是中国的哲学名著、文化名著,还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著作。《道德经》有五千言,在道家为最有力的原始文献,其自然观、人生观直接组成了列子与庄子的超然哲学。《道德经》的道家思想,涵盖百家,受诸家所重。

《道德经》一书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之为“经”,称“经”始于景帝。《道德经》五千言以“无言”代“多言”,辞言沉潜;以“无辩”代“雄辩”,作超心理超神会的辩证,是中华传统精神文明中最精华的一笔财富。

《道德经》倡导无为、自然、和谐、真善、宽容,这些思想精华即使着眼于现代,也一样具有时代意义与指导性,能够帮助现代人以乐观的心态应对职场、情场、家庭、教育等各种问题。足见《道德经》的伟大。

读《道德经》需要用心去体悟,我每读一章都会重新用心审视自己,结合现实,认真品味,但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去年的9月,我千辛万苦的实现了自己和家人共同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进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环境,看着学生们陌生的面孔,准备着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科学教材,不用说,压力正在突飞猛进。

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每天我都在忙碌着,无论是别人在忙碌还是休闲时,我都依然忙碌,我曾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但细细品查,并未觉得哪个是可以放松不做的。看着其他同事工作的轻松,面对工作缺乏经验,看着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学习和动手,我焦虑、焦虑、努力,但压力和烦躁也随着努力而增加,并逐渐积累。临近期末时,我发现烦躁、不安、坏情绪已经占领了我的整个心。

我开始发脾气,抱怨,甚至想独处,直到我改变了环境。但我并未重视这种心理的障碍,直到读到《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我才茅塞顿开,那些隐藏在心里阴暗角落的坏情绪和坏思想才被彻底的连根拔掉。

《道德经》中这样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成为世界的溪流,永恒的美德不会丢失,像婴儿一样回到单纯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光明,却安于黑暗的境地,愿意成为世界的楷模。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知道什么是荣耀,却保持着屈辱的地位,甘愿成为世界的山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里老子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复归”,即不要按照圣贤所指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的“返璞归真”。我理解的“复归”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初心”。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初心”乃人之本善,要以善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才能归其根,复其本。赵本山有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农民工为了让同乡回老家安葬,一路独自背着同乡回家。

这位老乡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回归人性本真的路上。这也不正体现了老子的“复归”之意吗?落叶要归根,人的心也要返璞归真,回到原点往往是最好的开始。

在喧闹繁华的都市生活中,**、竞争、虚荣、名利充斥着你我的世界,而“复归”无疑是对生命的救赎,对幸福的找寻,对心灵的慰藉。

生活要用“初心”“复归”,教育更是需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学生、家长,用耐心和柔情去善待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单纯的,纯的像一片清静的如镜面般的湖泊,你怎样他就会怎样。

你对他吼,他也会吼,可能不是马上吼回去,但能量会积蓄在他的湖水里;你接受了他的好处而偏心了他,他就会深念你的“好”,日后潜规则了别人;但如果你尊重他,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他也会成长一颗一样善良的心去对待你;如果你还爱护他,像朋友般问他冷暖解他忧愁,他也会一样爱你如他。这是刚刚发生的一个身边的故事。第一个实验组的组长是我自机任命的老师。我不是故意调查班上所谓的好学生来挑选,而是随机任命的。

“***,你是这组第一任的小组长。”学生们一片哗然,议论声不绝于耳。“请安静,小组长是轮流的,这学期每个同学都有一次当小组长锻炼的机会,请大家不要议论了。

”原以为事情平静的过去了,但没想到的是下课后,***哭着跑来向我告状。“老师,他们不让我当小组长,他们说我学习不好,不能当好小组长。这太不公平了,55555……”“先别哭了。

别的同学怎么看你老师不知道,但老师觉得你不是一个差学生。因为当你在课堂上的时候,你经常不举手就说话,但至少你是跟着老师,听老师讲课。所以你首先要肯定自己不是个坏孩子。

那为什么同学们觉得你担任不了小组长呢?你恐怕是有些让别人不放心的地方吧?比如是不是缺乏点责任感,公正感?

你要向大家证明,让大家知道你能做好组长的决心和准备,让大家都能认出你来。你觉得呢?”“恩,是。

”之后的实验课,他们小组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之后,***总是喜欢在他没事的时候来我办公室和我聊天,因为他把我当成朋友。

复归一颗童心、“初心”对待你的学生,你会更了解他们,更能懂得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心,复归你的“初心”,你也会拥有一颗最宝贵的心。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水善利万物为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明确的告诉了我们:

最高尚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水,无色无味,纯而柔,“不争”而“处下”。教育孩子要像水一样柔而藏劲,净能滤污,不与争,懂处下。

要学会“处下”,只有能真正的“处下”了,才能“复归”“初心”,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懂得孩子。争而污心,争了不是你的,就会污了自己的“初心”,当争的多了的时候,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心,想要救赎,唯有“复归”。

对待孩子要像水一样的温柔,现代老师的育生法则多为用怕治生,而很少能有用敬来育生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教学生时说:如果你想再这样做,我会让你做你想做的。

然后孩子因为害怕就暂且不敢了。于是老师育人的累在于一直在苦于寻找学生的怕,学生的累在于不断培养自己不再怕老师的唬。教育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

治标不治本。用敬来育生,说起来合理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不易。在纸面上,士兵总是可以自夸、敬畏和敬畏。敬畏与敬畏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如何掌握这个学位是一门很好的学问。

毕竟让人敬要比让人畏难的多了。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像水一样,让学生尊敬和敬畏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专业素质和教育经验。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做你认为对的事。老子言善始善终才是大赢家,“初心”需要你永久的坚持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与快乐。善始善终是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一种超然,平淡如水,平淡如初。

只要用最纯洁的心,最真诚的思想和最基本的善良去对待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你的学生,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最好的成功之道!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中有个非常超前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明进程,亦是行之后世而有效的,这便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朝代更迭,新老常有战争,百里无一人。像秦末,魏晋南北朝等。

这样,统治者面临着一个尖锐而严峻的问题:如何恢复和恢复生产,巩固国家的基础。这时候,这一思想便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治大国者如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与民休息。

这才有了文景治世,有了汉武北伐匈奴的资本。

然而《道德经》中的某些思想却是往得的商榷的。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盗”,这有点类似于愚民政策,固然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但这种方式却是极不正确的,甚至有些反动成分在其中:不尚贤,何以使人上进,不贵难得之物何以使人奋发以至有为,相反却能起到禁锢思想的作用使人混沌而不知奋进,陶渊明的虽为后世传颂了千百年,但消极避世何以使社会进步,文学何以发展?

道德经读后感 篇7

无为一种修养,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

在竞争面前,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在失败和不平等面前,我们要以一颗共同的心来应对,用适当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将有助于取得最终的成功,积累也将蓬勃发展。同样,“无为”就是要对人宽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地对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造福于我们的生活。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个人之言,当代物理学家试图采用一些物理学的必然联系来分析它,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它的内涵。当代各路结论其实也是《道德经》魅力之所在。

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而老子论述《道德经》是无任何参照思想。也就没有偏见,这正是《道德经》和“道”的最伟大之处…

兴侨公司工程事业二部马达

道德经读后感 篇8

道德经读后感“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读《老子》时的反应,我就是这样。”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道可以道,非同寻常道”和“名可以名,非同寻常名”的第一句话揭示了人们的价值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

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导致不同的生活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样的人生道路,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遵循圣人之道,即顺其自然,回归朴素。

一是走常人之道, 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

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

当我们看穿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着那长长的流水。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天地不仁,万物都是反刍狗;圣人不仁,人是反刍狗。虽然万物皆由天地生,但天地无所偏爱。

天地万物,用最真挚的自然法则。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者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人民选举出来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在圣人的心目中, 只能存有法的观念, 而不能存有 “仁” 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

仁爱是目的,不仁道是手段。只有不仁道才能实现仁爱。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 “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 “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代,老子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在现时仍有现实意义。我们都在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而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能空喊口后,而是需要靠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

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者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时至今日,依法治国仍是我们奉行的。此时此刻,我们不仅感叹老子是如何**社会未来发展的。

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的出现一样,它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吗?读这段话,我不仅会佩服老子的独特眼光。这也难怪林语堂说,“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话是从现在的话翻译过来的:拥有最好的人性就象水。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

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只关心外部感官的需求,而越来越忽视心灵的渴求,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人们只执着于五彩缤纷的失界而忽略了精神世界,心灵的盲目会让人真正困惑。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

路的声音是最真实、最美丽、最感人的。人们只依附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灵魂的呼唤。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

爽,是违背的意思。人们贪图好口味,就像美味佳肴,只为满足口味的需要,却违背了灵魂的欲望。灵魂渴望的是一条平淡无奇却魅力无穷的道路。

追求”五色”“五音”“五味” ,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这句话对我们这些酒红酒绿、唯利是图的人来说,难道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吗?我不仅又慨叹老子的智慧了!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道德经读后感 篇9

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世人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应该是像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无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才会被人们所尊崇!水是至柔之物。

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软到了极点!我们可以用枪、刀和炮弹来摧毁一些坚硬的东西,例如建筑物、铜墙和铁墙。

然而却不能用刀剑劈开水。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柔软。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能更平坦,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平坦。

规律和无为

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这样阐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无为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面对竞争,我们应该敢于迎接挑战,面对失败和不平等,我们应该以正常的方式改变或适应,这有利于自我保护和最终成功。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主要讲的是人之道,无为贯穿始终。

此书可谓旷世奇书,字字珠玑,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人望“道”兴叹。毕竟,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宇宙学的辩证方法、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治国之道的智慧、处世之道的哲理、人性的修养、军事哲学和养生之道。它表现为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它表现为“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 热门游戏资讯
  • 最新游戏资讯
  • 热门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下载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