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下载站: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所在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乘法分配律教案精选14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精选14篇

发布时间:2023-06-17 13:40:45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乘法分配律教案 分配律教案

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把有关“乘法分配律教案”的资料整合起来,并相信这篇文章中会有对你有用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他们的教案课件,因为教案是推动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机制。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P58《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块)

生3:(4+6)×8生4:4×8+6×8

=10×8=32+48

=80(块)=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和40×25+4×25;63×64+63×36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9、寻找简算原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板书设计

(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设计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的感知,对所列竖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验证,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运用,帮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2)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48、49页)

“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被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意在通过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主要是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希望通过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要求。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发现——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归纳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情境导入,发现问题

昨天,老师和两位小朋友去参观了正在装修中的学生食堂三楼多功能教室,善于观察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数学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忙解决下?

课件出示:图片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1)谁能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

(2)谁来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口答,师板书)

板书:6×9+4×9(6+4)×9

=54+36=10×9

=90(块)=90(块)

(3)请同学们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汇报)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猜想、验证

(1)能不能利用你的发现举些例子来呢?

生:举例

(2)提出猜想:还有更多的算式吗?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具有这一规律呢?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进行探索)

2、概括、归纳

(1)说说你们刚才验证的`情况。

生1: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7×5+3×5和(7+3)×5的得数都等于50。

生2: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42×64+42×36和42×(64+36)的得数都等于250。

生3……

生4……

(2)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刚才我们举了很多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列举完吗?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生:(a+b)×c=a×c+b×c

(3)等号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怎样的应用呢?

(课件分步出示练习)

1、填一填(课本49面练一练第一题)

2、请同桌同学合用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80+4)×2534×72+34×28

(1)学生讨论研究;

(2)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为什么这样算;

(3)小结:通过研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课件分步出示)

1、填一填

(10+7)×6=__×6+__×6

8×(125+9)=8×__+8×__7×48+7×52=__×(__+__)

2、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80+4)×2534×72+34×28

2、下面这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怎样计算?

(20+4)×2532×(200+3)38×29+38×1

39×10138×29+3825×41

(五)课堂小结

1、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3、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B)×C=A×C+B×C

生4、(a+b)×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2+199+24838×125×8×3

二、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热身赛。(请看大屏幕,男同学做第一小题,女同学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0×37+10×63

10×(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并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10×37+10×63=10×(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初步了解其中的规律。)

三、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为探讨规律做准备。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4、讨论交流: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并交流算式的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5、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找到两个式子之间的特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关键。)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a+b)×c=a×c+b×c

(5)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a×c+b×c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四、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29+3843×102

(4)小结: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式子中的运算方法与数字的不同。)

五、巩固练习,解决问题(我们刚才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

(10+7)×6=______×6+______×6

8×(125+9)=8×______+8×_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3、饮料送货车给大成饮食店送去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一共有多少瓶?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

六、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138100

100-64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xx=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6)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54—5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 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 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 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 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 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

15×26+15×14= ( )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 (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 74×20+74

25×(17+3) 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 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 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本事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本事。

(三)情感目标: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经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 X 8 25 X 4

25 X 6 X 4 7 X 8 X 5 2 X 3 X 50

课件设计能够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 40+4 )X 25 37 X 45+55 X 37

68 X 32+68 X 68 ( 80+8 )X 125

比赛的结果:教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教师怎样你算得那么快?这 时 教师导入:刚才的比赛教师算得快,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明白吗?此时同学们必须很想明白,学生的求知欲望到达了高潮。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 2 、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 、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 、例 7 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 , 自学课本 64 · 65 页的资料。要求学生用 6 、 7 分钟的时光掌握学习目标中的资料。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忙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梦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教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头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我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必须会异常想把自我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供给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我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头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经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 X c = a X c+b X c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乘法分配律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逼近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课程标准:

(1)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单运算。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材特点: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

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法学法:

20xx版课程标准指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指出:要在数学思考方面要达到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经历问题的产生,分析到解决的过程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其主体地位,在做中学,在思考中达到数学意识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情景一:(师:老师有一个朋友,他们家生了三胞胎女孩,下个月是她们的十岁的生日,老师想给她们每人买一套衣服。)三套同样大小的服,每件上衣52元,每条裤子28元。买这样3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

情景二:出示课本第48页的例题:一共有几块砖?

情景三: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1、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个别汇报每题的两种不同列式。

设计意图:用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丰富学生对解乘法分配律的初步感受和体验。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根据不同的具体情景,解释两种算式的含义。

2、观察三组算式的特点,建立等式。

设计意图:在结果相等的基础上,建立等式;借助具体的实际背景,解两种算法的原理,打通两种不同的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孩子建立形象化的分配律。三个情景由逐步的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为后面的进一步抽象规律打下认知基础。

3、观察三组等式(52+28)3=523+283

(6+4)9=69+49

(5+4)3=53+43

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左边的算式与数字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右边的算式与数字又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括。)

4、小组代表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老师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算式的符号、数学的特点上进行小组讨论,充分感受、对比分析,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5、师:这个规律是同学们在观察黑板上的三组等式时得到的,那么,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等式都成立呢?

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明析发现了的规律,更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对待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渗透科学验证的严谨的数学思想。

6、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7、师:那么我们能不能像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

设计意图:从众多的等式中抽取本质属性,用数学符号表述自己对的理解,体会和感悟数学符号的实用和简洁。

三、探索拓展、应用规律

1.填一填

(10+7)6=_6+_6

8(125+35)=8_+8_

748+752=_(_+_)

2、用一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0+4)256235+3835

3、连一连(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连起来)

4318+4382(18+82)43

(125+35)812535+358

(1225)4124+254

125(8+80)1258+12580

4、出一出。(要求教师出一个算式,学生出一个算式,结合起来用乘法分配律解更简便。)

如,师出7246,生可以出2846或7254.

师出3899,生可以出__或__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富有针对性的设计原则,特别是出一出一题的设计,它既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又是一道典型的简算难题,想通过出一出这一师生活动,很好的突破简算中的难点。

四、课堂小结、拓展规律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将情景一的问题改为:三套同样的服装,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你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吗?能否从中找到一个规律并且会字母表示呢?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课堂小结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改编例题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作业设计:

教材49页练一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2+28)3=523+283

(6+4)9=69+49

(5+4)3=53+43

(学生举例)

(a+b)c=ac+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800409+401=400106+104=100

2.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6300

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32_4+_35_4

(62+12)3=_62__3_+_62__12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0)

背景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6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三个运算定律,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打基础,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要上好这堂课感觉好难,好难,难因有二:一是怕学生不会归纳;二是学生较难理解将两个算式相等作为表征出现。因此我将把关注点放在难点二上,并结合乘法分配律的后续作用,选择从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个角度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或许这样的学习能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即:先从大量的生活情境(买衣服)入手,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用生活情境解释算式的生存与由来,再从算式回归到情境,以此深化乘法分配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意义,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铺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课堂过程:

一、复习导入,利用旧知引领自主学习的开始

1、写出学过的运算定律的字母式。

2、口算:635

【设计意图】:预设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与探究新知

师:大家生活中一定参与过买衣服吧,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出示第一组买衣服的问题)指明汇报自己的算式

生:503+403或者(50+40)3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问题?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等式:503+403=(50+40)3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植树改为买衣服,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师:出示第二组买衣服图:现在又买了一些衣服,你会计算它的总价吗?(出示)学生列式并汇报。605+305或者(60+30)5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板书:605+305=(60+30)5)

师:对比这两组算式。

503+403=(50+40)3605+305=(60+30)5等号的左边我们是怎样求出衣服的总价的?右边呢?(课件显示计算的思路);

生:因为在计算衣服的总价时,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着两种方法来求买衣服的总价。

师:接着计算买衣服的总价:①不知道数量,怎样求总价?(课件出示)。

生:50a+40a=(50+40)a;

师:既不知道单价,又不知道数量。(课件出示)

生:学生思考后汇报。(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也可以用字母式表示,师板书)

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与买衣服的单价和数量没有关系,只要是一套一套的买衣服,即买的上衣和裤子的数量相同,我们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生活中,还有像买衣服这样计算的问题吗?

生:有,比如:植树:杨树植5行,每行12棵,柳树植5行,每行21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生:商店有苹果和桃各8箱,每箱苹果重25千克,每箱桃重30千克,一共多重?

师:为什么这些式子会相等呢?

师:(出示正方体图)你会写算式吗?分析这两种算式,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在求8个4是多少,所以,它们是相等的。所以,这些算式中,只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就可以用着两种计算方法。即:用两个数的和去乘以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两数分别去乘这个数,然后将和相加。

师:(出示我们研究过的式子)再来看我们写过的这些算式,是这样的规律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生: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师:如果我用字母表示这些数,你能写出乘法的分配律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5件,也就是买5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0+30)个5也就是60个5加30个5〉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数形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三、快乐练习

1、判断。

2、填一填。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3、变一变。想一想:是用乘法分配律变一变再计算,

还是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好?(课件出示,巩固分配律的认识)

(25+125)837201

13624+741369913+13

四、分配律的应用。

课件出示: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更好。

569-691569-569

【减法也适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以前口算:635时,想:605+35=315就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五、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这些计算可以用分配律吗?

(25+50+125)8

1456+756-2065(903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最近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为了表扬大家,我去超市买了一些贴画,笑脸的买了25张,小红旗的买了30张,每张贴花2元,大家算算我一共花了多少钱?(出示幻灯片)

生1:25X2+30X2生2:(25+30)X2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我的确花了110元。但是这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了。(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出示问题,探索新知。

师:刚才你们都很棒,很快的算出了老师买贴画花的钱,那么老师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同学们,老师家最近要装修,想给卫生间贴贴瓷砖,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先估计一下要用多少块瓷砖,再帮老师准确的算算要花多少瓷砖,好吗?请看图片。(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都发现了什么,看谁具有发现问题的眼睛。

生:有两面墙,正面墙有6列瓷片,侧面墙有4列瓷砖,每面墙都有9行瓷砖。

师:非常好,你的眼睛可真亮呀。那么下来同学们就先估算一下看看大概需要多少块瓷砖。

1.估计

生1:我估计90多块(因为我数了数横着10块,竖着9块,10X9=90块)

生2:我估计100块吧(因为我看这两面墙大概一样,也就是100快的样子。)

2.小组讨论

师:那么大家估计的到的是否准确呢,你们就来算算吧。那么下来呢我们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能用几种方法算出来,并给同伴们讲讲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最后每组派一名组员进行汇报发言。(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组1:我们组算是90块,用了两种方法,分别是:6X9+4X9,(6+4)X9.

师:很好,你表达的很清楚,请坐。

组2:我们和他们一样也用了两种方法,而且得数相同。

师:同学们都太棒了,那么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这两种方法的得数一样,谁来帮我解释一下?

师:人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最好能准确的说一说原因。(小组讨论)

组1:我们算了一下得数一样,原因嘛,还没讨论好。

师:好,请坐,既然这样,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其他组的结果吧,看对我们是否有帮助。

组2:6个9加4个9就是10个9,所以他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很好,说得很准确,你们真棒!同学们听清了吗?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对吗?生:听清楚了,对。

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试一试,看看我们发现的规律是否适合别的算式?(小组讨论)

组1:我们组的例子:3X5+9X5=(3+9)X5

师:嗯,好,很简单明了。

组2:我们的例子是:(40+4)X25=40x25+4x25

师:嗯,很好,举得不错,很典型,你们算没算4乘25得多少?(100)

组3:我们举得例子是:64X42+36X42=(64+36)X42

师:你们组的成员真棒,这个例子举得很特别,谁能看出来特别在哪?

生:(64加36正好是100)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呀,厉害!刚才同学们都举了一些很棒的例子,你们也发现了利用这个规律算起来是不是很方便呢?那么,老师想知道,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大家可以好好观察一下,也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生1:我发现了在一个算是里如果两个数都和一个数相乘的话,就可把这两个数加起来用他们的和和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师:哇!你太厉害了,说得很好。谁还有别的发现?

生2:右边的算式是由两道乘法式子相加组成的,而且这两道乘法式子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只要把相同的数拿出来,把两道式子中不同的数用括号括起来相加,再用他们的和和这个相同的数相乘就可以了。

师:这个同学说的你们听懂了吗?他说的很好,很细致,就是个别语言组织不到位而已,不过他很注意观察,是个善于观察的细心的孩子,不错,请坐。

师:我这样总结一下家看是否可以,两道乘法式子,中间用加号连接,两道乘法式子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数,在中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数提出来,把不同的数用括号一括加起来,然后和那个相同的数相乘即可。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好,说明同学们真的是认真思考了,那么如果现在用a,b,c,这三个字母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们能否写出你的发现呢?你们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同桌讨论)

师:有人写好了吗?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的想法呢?

生1:我觉得应该是:axc+bxc=(a+b)xc师:嗯,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2:(a+b)xc=axc+bxc师:这个也对,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3:老师这几个字母可以打乱用吗?可以写成这样吗?(a+c)xb=axb+cxb吗?

师:嗯,你很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如果这样的话会有很多种结论,为了统一起见,我们规定字母a和b表示两个不同的数,字母c表示那个相同的数,那么是不是就会统一了呢?(a+b)xc=axc+bxc那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个规律好吗?

师生:两个数的和与一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师:那么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叫乘法分配律下来我们完整的说一遍好吗?

师生:两个数的和与一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我们把它叫做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下来我们比比看谁对这个规律熟练掌握了,好吗?你们敢迎接挑战吗?生:敢!

三、巩固练习,熟悉新知。

(注:所有练习都用课件展示。)

1.判断题,看谁能迅速的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提问式回答。

2.连一连,看谁能很快的把结果相同的式子连接起来。提问式回答。

3.填一填,看谁能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练习本上练习,老师指导。

4.试一试,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老师指导。

5.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6.拓展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谈论收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那么老师给大家留个思考题,请大家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乘法分配律是否适合减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包括公式);

技能目标:(1)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算式的推导

(2)初步明确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理

(3)培养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利用乘法分配律熟练地进行算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全班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显得特精神,这套校服是今年刚发的吧,你们知道它们要多少钱吗?我告诉你:每件上衣50元,每条裤子40元。(出示板书)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全班的校服费要多少钱?谁能把它编成应用题?

一生编题。

师板书例5: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50元,每条裤子40元,买这样的47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指名一生列式,师板书:

(说说式子的意思)(还有不同算法吗?)

(50+40)475047+4047

=90*47=2350+1880

=4230=4230

师: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它们的结果相等。(板书=)

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

1.完成口算(小板书)

(8+9)5=85+95=

(6+4)10=610+410=

发现得数相等。

2.猜一猜:右边的得数会是几?(小板书)

(3+5)6=4835+45=

(7+2)9=8179+29=

(3+6)3=2733+63=

3.发现问题

师:你为什么能够算得这么快?

生:我发现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相等。

师:是这样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善于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发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知识?

三.抽象概括,验证规律

1.抽象概括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样相等的?

指名学生,说充分。

(2)完成填空:P97小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再把两个积。

(3)得出公式:(a+b)c=ac+bc

2.验证规律

(1)回忆怎样验证(举例子)

(2)小小组相互验证:选组长,一人举例,一人计算,一人汇报。

(3)汇报。认同规律。揭题。

四.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多媒体。P97

2.课后练习1。

3.课后练习2,判断题,多媒体。

4.用两种方法计算下题,比较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1368+131213(68+12)

1704+304(170+30)4

125(8+4)1258+1254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问题解决了什么知识?公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用?

六.课堂作业本。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174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64+45

  • 热门游戏资讯
  • 最新游戏资讯
  • 热门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下载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