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下载站: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所在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鸦片战争观后感(范本四篇)

鸦片战争观后感(范本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09:14:14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鸦片战争观后感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1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我早已久仰大名,但直到前一段时间才把它看完,因为一边要复习准备研究生考试,这本书毕竟不是教材,所以我是抽空余时间来看,前前后后看了有一个多月,才把这本五百多页的著作读完。当时只觉的自己对鸦片战争曾经的固定记忆完全被打破,我看到的是一个结果完全相同,但过程却是如此令人疑惑、不甘甚至愤恨的鸦片战争。但是我读罢此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今日再想写写感受,却已经记忆模糊,只能回忆起些许片段,还要再翻开书本才能唤起记忆。

虽说是名为读书感,其实我读的时候根本就没做笔记,只是在书上做些些不疼不痒的记号,把自己觉得有意义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标识出来,日后若是再翻到,说不定就茅塞顿开了。

全书共分为八章,我认为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讨论。首先是第一部分:战前的清朝与英国军事力量对比,想都不用想,清朝在人数上占据巨大的优势,但是在武器上和战略上与英国人差了两个世纪。其次是第二部分:战争的过程,这也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最多的一部分,讲述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在此过程中清朝和英国的相互博弈,清朝从剿夷转变为抚夷,而后又转变为剿夷再到最后不得已而"抚夷"的过程。最后是第三部分:历史的反思,鸦片战争带给当时的人什么?带给了现在的我们什么?

书的一开始,是从琦善卖国论说起的。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

在坏人的队伍中,琦善大约可属"最坏"的一类,因为他犯有无论古今中外都视为不赦的罪行——卖国。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会饶恕自己历史上的卖国贼。

关于琦善卖国论,由来已久,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大臣弹劾琦善收受英国人贿赂,私自签订穿鼻草约。琦善卖国论在近代百年几乎被做成了铁案,李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教材里,也是将琦善称之为主和派,虽未直接言明其为卖国贼,但暗指之意确有之。但茅海建老师在绪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且在后面的正文中给予了详细的论证,虽然茅海建老师自己说,这不是为琦善"翻案",但从直接结果来说,说这是翻案也没什么不妥。

自古皇帝犯错,大臣担责,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命所归,是国家的象征,百姓心中的完人,他又怎么能犯错误呢?所以这个责任,只能有臣下来承担,林则徐很不幸成为了第一个,而琦善很快就成了第二个。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蒋廷黻先生就为琦善翻过案了(详见《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并将其称之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家,评价之高似乎让人有点瞠目结舌。而本书中茅海建老师利用中英双方的许多文档资料,证实了琦善不过是个能力平平的人,并非卖国贼,也并非所谓出色的外交家。琦善最先察觉中英军事实力差距,因此他主张"抚夷",但是当时在朝中剿夷派正盛,而道光皇帝也雄心勃勃要向英夷展示天朝国威,现在上奏"抚夷"等于自寻死路。琦善纵横官场多年,科场文字(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一段关于所谓科场文字的论述,即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朝中官员的奏本开始趋于圆滑,常常避重就轻以迎合上意)、官场规矩自然谙熟于心,自然不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而他又不敢直言英国人船坚炮利,怕触怒了皇帝天威,于是便开始扯谎奉承。当然了,此优良传统也被琦善的后继者们继承了下来。

"体制问题"恐怕是最让人关注的点,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茅海建老师对于清朝体制的疑惑甚至可以说的愤慨,从军队编制,到战术战略,再到中央决策,皆是自说自话,判断不经实际调查,自恃"天朝国威",认为英夷不值一提,却又在失败之后不肯承认英国人更胜一筹。当时的国家领袖道光帝资质平庸,茅评价其为:才华不如其祖父乾隆,精明不如其曾祖雍正,胆略不及其高祖康熙。从书中所描述来看,道光帝还是个善于推卸责任且摇摆不定,决策能力及其有限的皇帝。

而当时的清朝主力部队是八旗绿营,对抗英国的主力是绿营。而作为主力的绿营,军备废弛,军纪崩坏,平时不训练,一到训练师便雇人过去充数。而且很多部队还存在大量挂名的现象,即吃空饷。且绿营所配备的装备也是最差的,而且鸦片战争期间从各地调兵至沿海,短需一月,长月三月或百日,兵还未到,战争就已经结束;且这些部队还在途中骚扰百姓,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莫说顽强抵抗击退敌人,只要不阵前溃逃就是军纪严整了。

再说战术战略,林则徐号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一口咬定,只要切断供应英国人的茶叶与大黄,英国人就会因为不消化而死;还说英国人绑腿太紧,因此难以弯曲,故不善陆战。(此想法可能来源于康熙时期马嘎尔尼来华以及嘉庆时期阿美士德来华不愿跪拜的事件,这完全是个人臆测,但奇怪的是当时无人质疑)且林则徐在虎门的布防,茅称之为"书生思维",在用中国传统的防守思维对抗近代化的英国海军。而且林则徐去广州后首先查封了商馆,此做法很可能是借鉴之前的两广总督卢坤。律劳卑事件所造成的两个后果:一是是英国人明白了没有充分的准备不能擅自对这个古老的帝国开战;二是是天朝大吏产生了错觉,认为只要控制商馆即可扼助英夷的咽喉。(参见《剑桥中国晚清史》)这也间接使得英国人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第一次英国人在广州得胜之后,便溯江而上想去京城面见皇帝,为琦善拦在天津,英国人递去"禀帖"要求惩办林则徐,开通商口岸,赔偿烟价等等要求。而翻译!!!翻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英国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清朝的附属,他们要求与清朝大员平等交往,但大清官员不这么想,毕竟是天朝上国,怎么能跟别人平等交往,于是翻译便成了一副下人向皇帝乞求的姿态,这也使得道光帝开始由剿转为抚,琦善自然理所应当的上位。

之前说了,琦善因为"穿鼻草约"被弹劾而被列为"斩监侯",其实他确实是在努力减伤清朝的损失并结束战争,而穿鼻草约中所谓的割让香港,在琦善的意识中应当属于让英国人暂住之意,而这也曾上奏过光绪帝并得到批准。所以,琦善被革职,在我看来只不过是道光帝政策转变的牺牲品,在这之后,朝中主剿夷的声音又占据了上风。而之后的`继任者杨芳、奕山、颜伯焘、裕谦、奕经等人,完美展示了一个天朝大员炉火纯青的科场文字功力,他们可以将大溃败说成小胜仗,将不痛不痒的微小胜利描绘成惊天动地的大胜,道光帝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根本不了解战场之上的真实情况,也当然不可能做出准确而正确的决策。

读完全书,还会觉得"天朝上国"的观念深入天朝大吏的心中,所有官员都认为清朝是天朝,而英国不过是夷狄,即使战争输了,天朝的文化也是远远优于夷狄的。这就使得国内几乎没有人能够正确的认识中英之间的现实差距,而且有些官员即使认识到了也不敢说,一旦有这种声音出现,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斥为卖国贼还好,弄不好触犯了圣上,乌纱帽都保不住。

当然在整个战争中,也有誓死力争并献出生命的烈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自不必说,主战派颜伯焘、裕谦,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水师提督关天培,定海保卫战中的守城将士与三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壮烈殉国、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等。即便不论黑白忠奸,这些人保家卫国的气概也值得钦佩。

最后便是历史的反思。茅在最后一章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研究鸦片战争史时,很快就得出结论:清朝迎战必败,应尽早与英国缔结一项对自己有利的和约。这当然是一种假设。可是,这么一来,我就遇到了来自内心的两项驳难:

一、按照这一判断,清朝就不应抵抗,英国军舰一开到中国海域就立刻投降?

二、按照这一判断,在战场上英勇抵抗的清军将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鸦片战争后,朝中一片欢腾,似乎像打了胜仗一般弹冠相庆,没有人为这次战争做系统的总结。道光帝年事已高,只想得过且过,而参与在战争中的那些人:林则徐、琦善、伊里布、奕山、杨芳、颜伯焘、耆英,没有人通过这次战争的失败,看到中国政治体制的弊端,并想要为其变革出一份力,相比于邻居日本,在被黑船叩开国门后,他们的反应又如何?仅仅四十年后,蕞尔小国日本将曾经的老师按在地上摩擦。《南京条约》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标签,而《安政五国条约》成了日本近代成功之母。

"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中国人用了半个多世纪,在亡国灭种的边缘上,才忽然从梦中惊醒,惊醒之后却还想要睡个回笼觉。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2

近期看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感慨颇多。这本书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较为大型的战争或者起义一一作了讲解,也属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一段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又是一部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的国家被欺负;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的人民被羞辱。

但是在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里,总有有识之士的觉醒,伴随着他们不堪忍受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他们做出的努力也在不断动摇着陈旧的根基,无惧于那些强大的势力,一次又一次地解放人们的思想,试图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首先我想说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奉行了很久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主要还是因为盲目自大的心理,认为其他国家只能围着中国转,没有了中国提供的各种丝绸布料,香料茶叶等其他国家就不能够活下去了,殊不知有竞争才有进步,有沟通才能继续发展,等到后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中国过去在各方面都远远优于西方国家。如此伟大的国家只能继续撤退。它只想安定下来,不再挨打。但尝到甜头的帝国主义怎么能轻易放过中国呢。

我们只能被人用暴力的方式强制打开大门,书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正确:帝国主义在中国历来是一面想使中国对外开放,一面又压迫中国,使中国保持落后和贫穷,因而实际上对外开放的程度极低,甚至并不开放。这样,中国只能受压迫,越是开放落后,就很难发展。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卑鄙的帝国主义将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尽管嘉庆、道光年间禁令不断,但是运输鸦片的船舶依旧公然地停泊在黄浦江,鸦片就像一个黑洞,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中国富足的白银吸走,中国在逐渐地变得贫穷。更为可笑的是在那时候居然有的官员提出“变通办理”的主张,主张“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也就是让鸦片贸易合法化,使官员们从走私商人得到的贿赂变成国家的税收。真是不可思议。那些是毒品。今天一旦有人感染,几乎不可能放弃。另外,当时的科技医学还很不发达。

那些无知腐败的官员认为吸食鸦片的人都是游手好闲之辈,就听任民间吸食,这实在也算是骇人听闻了。而且这也明显看出了那些官员只是想保住大量流出的白银,并没想过鸦片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没想过要去根除鸦片。当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是会有勇士的出现,比如因为虎门销烟而赔上性命的林则徐。

林则徐的大力禁烟运动和一系列政策震惊了外国人。归来的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更加受到压迫。至于说,中国的封建皇朝在贸易关系上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外国,所以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取“平等”。

——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强行进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否认这个国家有权自行规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制度,企图用武力来取得在这个国家中为所欲为的地位,而称之为要求“平等”,这是十九世纪的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强盗逻辑。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借口发动战争。我一直这么认为。

充其量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正好对了他们想要找理由的胃口。因此,我们只能在南京城下签订一个可耻的同盟——这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加入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实我认为在这里面除了有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原因,包括各种守旧势力原本就不同意严禁鸦片,还有道光皇帝,他是一个无论在禁烟问题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坚定的方针,只要稍微一遇到挫折,立马就害怕气馁了,既然“战”也不成功,“抚”人家根本不接受,那就只能乖乖地任人鱼肉了。

至于后来的《望夏条约》和《黄埔条约》,它们只是某些东西。看到中国曾经是只老虎,其他国家怎么能不占便宜呢。

接着我想说说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农**动中也算是一个明亮的星星了,虽然最后也是失败了,但是它起自一个狭小的地区,发展为全国性的巨大势力,成为中国在无产阶级产生以前的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实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

在这个历史阶段,封建地主阶级已经彻底沦陷,在外国侵略者的压力面前,只能起到抑制人民爱国斗争的作用。无论外国侵略者如何欺负和侮辱它,它宁愿与他们妥协,甚至依赖他们生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封建统治者从不把外国侵略者视为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革命人民太平天国。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在帝国主义面前同受苦受难的人民斗争,却不敢出去。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战绩是挺辉煌的,还提出了《**田亩制度》等政策,可是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开始狂妄自大,只顾着争抢胜利的果实,以为从此就可以掌控全局了。但随着内乱的出现和矛盾的增多,其实已经埋下了失败的苦果。

不仅如此,它的某些领导人和部队中的游民习气和其他坏习气也是需要改造的。太平天国初期,在从广西到南京的途中,把各种不同来源的农民起义力量统一到自己的内部,融为一体。但在此以后,它基本上只采取了两种办法:

一种是拒绝融合,比如上海起义反对小刀会;另一种是敞开大门,无条件接受。当它发现征兵越来越困难时,就越来越多地采用后一种方法。但这种做法,就像拒绝合作一样,是错误的,正如我们从天地社会的问题上看到的那样。

因此,太平天国看似光明的外表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就像一颗大树。虽然它的外观暂时没有问题,但树干中部已经逐渐被侵蚀,变得越来越脆弱。无论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还是农民的共同压迫,抑或农民的局限和致命弱点,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苦果。

然后我想说的是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我不想谈它的始末、经验和教训。相反,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两个不同之处,这使我非常感兴趣。Www.xZ1569.coM

洋务官僚买枪、买枪、买船、买军舰,办各种工厂,有一个封建官僚提出反对。由于这派人坚持拒绝任何在封建社会中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可以称之为极端守旧派。在洋务派大力兴办学堂的同时,守旧派如监察御史张盛藻、大学士倭仁等人极力的反对下,虽然同文馆还是建立起来了,但是在当时所谓理学的权威人的反对**下,投考的人竟然寥寥无几。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守旧派的人大都是以“孔孟之道”、“尧舜之道”来反对洋务的,他们害怕“洋学“的盛行将会给传统思想体系带来强烈的冲突,因此动摇封建政治和封建经济体制。而李鸿章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其实,封建官僚中的洋务派和极端守旧派同样都是要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他们的分歧不过在于洋务派认为必须给封建主义的统治机器加上一些洋式的利爪,以挽救它的垂危的命运。洋务派的反动目的固然不能达到,极端守旧派以为拒绝“洋器”和“洋学”就能维持封建主义于不坠,当然也只是反动的空想。其实,我倒是认为,极端守旧派对于洋务派的讥讽,有些话虽然说得很尖锐但是却很符合事实,如书中也有说到:

刘锡鸿于光绪元年致书李鸿章,申述洋务派的练兵、理财、造船、制器均无实效。但当然,李克强不愿承认,因为这是颓废政治统治下的必然现象。守旧派总是用各种理由来反驳洋务派的唯武器论,守旧派总是指责洋务派“用夷变夏”但其实他们自己也是投降主义者。

说到底,守旧派在中国封建制度濒于没落,中国社会面临巨大震荡和变化的时候,他们仍想把中国人民束缚在封建传统中,抗拒任何一点新的变化和进步。他们是用比洋务派更加落后的观点来反对洋务派。洋务问题上的又一个分歧起源于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他本是一个同李鸿章一样热衷于搞洋务的人,但是他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与李鸿章又有不同,他不认为“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而以为它们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只是因为现在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学它,所以只好先从造船制器学起。

他认为必须像西方那样“通商贾之气”,让商人自由地经营造船、制器等业,而不大赞成官督商办的招商局的那种做法。他还以为“竭中国之力,造一铁甲船及各兵船布置海口”,是谈不到“操中国之胜算而杜海外之觊觎”的。还有例如强汝询虽赞成用新式武器等,但是他还认为西方的强大不只在于武器,他们的官民关系和睦,他们的愿望和志向都很一致,他们的法治简单而严肃……这才是使他们强大的关键。

对此我十分赞同他的看法,说到底我觉得洋务派的眼光还是过于短浅了。毕竟他们最终想要维护的还是封建清王朝的统治。让我也了解到了原来赞成洋务派的人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他们中许多人的观点既结合了洋务派的优点同时也剔除了洋务派的一些缺点,如果他们也能勇敢地站起来同洋务派对立起来,那么也许历史会改写也说不定。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五四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给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19 年的五四群众爱国运动是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的北洋军阀政府而爆发起来的。

因为在战后,西方列强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更是成为了直接的导火索,终于五四运动爆发了,而它的直接斗争目标也得到了实现,随着学生们反抗,工人群众们也奋起了,这更加增添了运动的声势。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五四群众运动,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激荡。坚持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观点的人们在运动的高潮中渐渐地退出了斗争,在斗争中最坚决的,能够起领导作用的是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们。

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与个人主义;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新青年》杂志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就是这种发展的一个标志。“五四”后全国各地知识青年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在仅仅一年间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之多。

这些社团和刊物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但除了明确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外,也几乎都不能不议论社会主义,议论**的社会主义革命,议论马克思主义。

虽然中国仍然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经过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此,中国近代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

读完这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使我对于中国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一段历史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3

鸦片战争是一部真实的历史电影,它讲述了清朝时期大臣林则徐因销毁鸦片而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我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路。

林则徐是大臣中支持销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给道光皇帝,指出如果不立刻阻止英国卖鸦片,几十年后,中国就恐怕没有能战斗的人了,军钱也全用来买毒品了,中国也就陷入危机了。道光担心自己的江山和统治受到影响,便让林则徐去广州禁鸦片。到了广州后,林则徐立刻围住了英国贩鸦片客商,并逼迫他们交出了鸦片,在虎门销毁了它们。然而好景不长,英国人见林则徐销毁鸦片后恼羞成怒,再加上英国女王本身就已对中国虎视眈眈了。于是,一场战争引发了。英国占领了定海,并继续向着中国心脏——北京进发,情形迫在眉捷,中国人面对英国强大的势力,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最终,懦弱的道光以林则徐为替罪羔羊,罢了他的官,令大臣琦善前去求和,以割香港为代价,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电影中的主人公林则徐的销烟行为令我十分敬佩,他那种为了国家不畏权威的无私精神以及挺身而出,不顾自己安危的精神彻底打动了我。这样一位有气节,有民族责任感的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尽管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也还是无法力挽狂澜,我国的腐败已无可救药,昔日的辉煌不复存在,就连那自称最厉害的炮台也瞬间灰飞烟灭。当时的中国就像英国人说的;骄傲、自大、不堪一击。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的中国虽然富强,但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要以古人为镜,才能使中国更加强大!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正视和反思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也要反思过去,使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4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1000字:也许是前段时间读《曾国藩传》的影响,让我渐渐对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了兴趣。为了更加透彻、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我便又读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翻阅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时间的历史,那段历史让人触目心惊。列强们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人民群众生活水深火热,仁人志士们殚精竭虑。“1840”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这个数字,曾经强大的王朝开始走向衰败。那年,列强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却仍然没有打开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愚昧之心。他们依然沉浸在“天国上朝、地大物博”的狂妄自大中,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为别人眼里的“碗中餐、盘中肉”,实属可悲可恨。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每逢乱世之中,总有才人涌出。谭嗣同,站在了时代的逆风口,主张维新变法,力行改革。他深知中国要强盛,只有向列强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终于在1898年,他领导了历时百日的“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他力辅光绪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终仍回天无力,在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歌中,愤然离去。变法失败,但却为日后的辛亥革命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不管前路多坎坷,中华民族绝对不惧分毫。xx后,腐朽的封建王朝终于推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华民族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弱国无外交”,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被拒绝,而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仍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此消息一传回国内,当时的学子们无不捶胸顿足,愤慨不已,当日便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全体学生临时大会。他们慷慨陈词,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第二日他们便开始示威游行,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就此展开。

回顾往昔,艰苦岁月,我无法用一篇简短的文字将这厚重的历史一一道尽。只能以史为镜,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可是偏偏有人忘记了今天的一切是如何的来之不易,甚至不惜成为跳梁小丑。看看如今的“港独废青”们……历史上,只有民不聊生见革命,未曾有自称革命而搞得民不聊生!原本繁华的“购物天堂”,却被废青们弄得乌烟瘴气,可悲可叹。

现在的中国已非往昔的“大清”,中国的发展速度正令世界瞩目,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是新时代的追梦人,正如先辈们用青春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一样,如今我们也要用自己的青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此才能不悔青春。

  • 热门游戏资讯
  • 最新游戏资讯
  • 热门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下载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