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下载站:值得大家信赖的游戏下载站!

所在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9-02 12:34:44 来源:1569下载站 作者:小何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1001号法律张希虎3101100141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它不仅影响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线上的作战精神和作战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希望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蔑视游击战争的人。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

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本文主要阐述了当我们的力量弱于敌人或环境不利于我们时,我们应该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只要我们采取这种战略,我们就会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结束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当敌人比我强的时候,这两种理论是不现实的,必然导致客观上的失败。主要内容是:

一。它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人的强弱、敌人的退步、我们的进步、敌人的小我、敌人的小帮助、敌人的大帮助);

2。本文论述了只有人民战争才能胜利的思想;

三。在抗日战争形式上,主要是流动战争,其次是游击战争。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以指导现代地方反侵略战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论持久战》对今天的借鉴价值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论持久战》的成功源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实践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只有经过广泛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加之以深入细致地学习,长年不息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奋斗,加之允许先行先试、允许走弯路等包容的思想环境,我们才能找到发展的金石之路、跨越之策,打开人民生活的幸福之门。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融,社会思潮更加多样化、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对我们党有着深厚感情的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经典,在生活中传播经典,并加以阐释。全社会的**更要营造传扬和学习经典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一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红色经典的浓厚社会氛围。

而且我们更要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精神,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客观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转型跨越发展的条件,优势和劣势,进而得出客观的结论,做出严谨科学的决策。

三。发扬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乐观精神。

《论持久战》是共产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持久兴盛的希望所在。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兴旺发达,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符合自己国情的理论和策略,必须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用自己正确的理论和精神,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国家的发展相比一些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落后,缴械认输是懦夫的表现;面对落后,一味抱怨也不可取;面对落后,盲目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是充满了阿q精神的胜利。落后并不可怕!只要坚定信心,科学发挥我们的优势,充分借鉴他人经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始终坚定发展的信念,一定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赶超跨越。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他人学习,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

三、《论持久战》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读完了《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在眼前。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

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

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2014年4月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原著导读的体会

人文学院社会学五班,江火辉291100520

1938年的6月,在中国革命摇篮——延安,在世界军事战略战术研究领域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到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对中日战争的反映及国内外不同声音,写下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了批判社会上流传的两种主要错误思想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从国内人民抗日情绪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客观情况出发,得出“看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战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必然是中国取得胜利而日本以失败结局撤出中国”,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就连一些爱国人士也对战争前景不抱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对抗是弱国对强国,封建主义对抗资本主义,其结果是中国会像清**那样输得彻彻底底,可历史事实说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毛泽东的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进性了修正。

书中指出所谓亡国论就是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不如日本,经济也不如日本,反法西斯同盟所给予的帮助不如法西斯国家对日本的帮助,所以中国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他们片面的、主观的看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没有联系到国际背景和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在**方面的确不如日本,**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可以弥补**落后的缺陷,在抗战斗争中夺取敌人先进的**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还能消耗敌人的物质基础,为取得战争胜利夯实基础。

毛泽东精辟的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打不起大规模且长时间的战争的,它会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中日的国力对抗结果是中国超过日本,但很多人会问:“为何在抗战初期日本的进攻会如此凶猛,中国领土连连失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会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带有正义性质的全民族反抗斗争,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而是举国之力与日本战斗,虽然在初期国内一些党派有分歧,抗日力量不统一,后面逐渐形成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的局面,全民族团结一心,发挥出不可战胜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从政治角度也可以看出日本必败的结果,日本是没落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会导致国内反战人民的反抗,这会打击**执政的基础,对我们是有利的,反观我们,中国自从共产党执政后,国内政治改革深入人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也发展起来,尽管受到战争的打击,可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对日后的长期对抗是一个优势。

对于速战速决的胜利者,毛泽东认为他们对形势过于乐观,高估了中国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书中说,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完成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二是完成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几个条件的成立是要长时间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前面说过日本是衰退的,可由于他的基础原本就比中国强,而且中国的进步也不是一飞冲天式的,所以日本的劣势并不会很快拖垮它的国力,中国的优势也不能迅速拉起来,这就需要时间了。对于那些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里不难看出当时国内一些人是没有客**待中日两国实际国力的,如果这种盲目乐观传播广泛的话会导致低估对手从而验证骄兵必败的道理。

可以说《论持久战》的发表是对盲目乐观者的一个矫正,是对亡国论者的批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不是说毛泽东就极力否认中国会战败的结局,在文章中他陈述自己的看法即中国如果不进行全民族抗日,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要认清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及时纠正观念上的错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弱点,充分运用我们所占的人和地利来牵制敌人,消耗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毛泽东给抗日战争划分了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敌我的实力比较,其战略远见是当今少见的,不仅给中**队指明了未来斗争的特点,还研究出对抗的手段,可以说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第一阶段是敌人进攻,我防御;即在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疯狂进攻,我们处于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大的**,所以采取积极防御,在防御是加强战斗力,避开敌人的锋芒。第二阶段可以称为战略僵局阶段;也就是说,敌我力量比较接近。我们已经掌握了敌人的作战调度。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对敌人的最后进攻。

第三阶段是恢复失地;即敌人在我们长期的抵抗下失去优势,国力已经耗不起了,而我们在长期的积累中有了足够打败敌人的力量,这是就是进行最后大决战的最佳时期。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体现了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先进眼观,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2013550138电子商务一级吴玛娜

邓小平用了“七分功三分过”来形容毛泽东,许多人对毛泽东存在偏见,认为老年时期的毛泽东犯下了无法原谅的错误,导致中国社会一片混乱,而这个时候我通常都是跟他们说,如果有时间,可以去读读《论持久战》,里面的讲话会告诉你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面对亡国危机时,他处事的冷静,他的军事天赋,他的视角眼界,绝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讲话的内容中,毛泽东用了很大的篇幅只为解决一个问题:中国的抗日战争既不是“速决战”也不会“再战必亡”,而是持久战。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各方面的分析,以及找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同过去失败例子中的不同加以说明,中国的情况是特殊的,不能用以往的经验来判断这一场战争。

为什么要特地的做这个讲话呢?因为迫切需要控制**,稳定公众情绪和鼓舞士气;一方面,亲日派认为中国的实力太弱,**装备不如日本,不可能胜利,所以迟早会妥协;另一方面是**派则将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的援助上,认为赢得胜利是很简单的,而这两种思想的出现甚至蔓延会让人心涣散,根本就无法齐心协力的共同抗日。

分析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错误性以后,毛泽东接着分析了敌我强弱的状况。敌强我弱是事实,但是却片面夸大了它的危险性,敌强的方面是它的经济政治军事,但是缺乏资源,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消耗战,加之战争性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导致它陷入了寡助的局面。而中国的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人多力量大,能够操纵的军队庞大,加之中国处于正义的一方,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是处于四方支援的处境的,而被夸大的,中国的缺点也成了持久战的优势,因为东西部的联系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所以即使占领了东部也无法控制西部,这就给了中国抗日机会,劣势反而成了优势。

所以,似乎这样一想,中国革命的道路竟有了柳暗花明的意味。

时至今日,读《论持久战》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在进行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挣扎,匆匆一百年,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仍然不愿屈服,无论是最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后来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再是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无论是哪一场运动亦或是战争,中国人始终没有妥协,面对帝国主义利益的**,爱国是主流。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孙中山亦或是蒋介石,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我们不能将他们称之为枭雄,而同样是英雄,因为爱国之心没有变,但是一个江山是无法容二主的,因此,成败无法作为评判他们个人的标准。而毛泽东则比他们运气好一点。

所以,在我们想要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先要足够的了解。这篇讲话对我的触动很深,我无法想象是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够在各方压力下保持淡然的心态,讲出这样理智、客观、全面的评论。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现在的生活,爱护这来之不易的祖国,中国的抗战,还仍未结束,而这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它,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坚持真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其主要剖析了抗日战争持续一年之后的各种的情况与矛盾,注明了当下所应做的任务,点名了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在开篇时列出了在经历了一年抗战以后,在国内盛行的三种观念。一个是中国会死的理论,另一个是中国会很快赢的理论。作者指出,经过一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的形势没有轻易胜利的迹象。当然,它也用事实来打破中国快速死亡的理论。

前者倾向于轻视敌人,后者倾向于妥协。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总之,它们是不科学的。

中国不会亡,中国也不能速胜,中国要持久战,中国需要持久战。

首先,提出了中国取得最后胜利的三个条件:第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战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类生活的兴起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远见。

因为在事后看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国内的坚持,国际的压力,日本本土的反战情绪都息息相关。正是这三点最终使我们取得了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光有目标和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要坚持持久战,要与敌人进行斗争必然需要具体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关于如何进行持久战的问题。

第一,中国有持久战的原因和条件。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日本吞并大陆的野心已经路人皆知,妥协完全只是一种幻想,至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名族唯有一战。

其二,中国适合持久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深入中国大陆。也就是说,日军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民包围了。

他们将被迫带上所需的军需品,并由他们自己看守;他们应该使用重兵保护交通线,防止不时的攻击;此外,还将有大批部队驻扎在满洲和日本内地。就我们而言,在战争中,中国可以俘获许多日本士兵,俘获许多**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外国援助,逐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装备。因此,中国可以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持久战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确定了持久战后,这仗该怎么打?作者主张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战。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初衷和外部条件和限制。

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这也违背了我们与日军长期斗争的初衷。直截了当的白点是,我们的实力不如日军,无法大规模抵抗,但是我们可以杀死它。

以运动战为基础,以阵地战为补充的战争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本文的实质是对复杂因素的分析。

现在,笔者以对两个交战国家的分析为例,研究如何从客观现实中提取指导思想。

日本方面:作者清楚的认识到了日本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在东方的霸主地位。因此,作者有一个中国不能迅速获胜的依据。

另一方面,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包围日本的帝国主义。一针见血的指出,其帝国主义性的战争具有退步和野蛮的特征,这种退步和野蛮的特征是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他又指出,日本不得不发动规模的冒险战争是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所促使的。

换言之,日本打算利用战争来转嫁危机。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5】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夸大了敌人的强弱矛盾,把它作为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依据;速胜论夸大了其他矛盾,忽视了敌人的强弱矛盾。

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三。(4)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

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实力比较上,中国一定会从劣势走向平衡优势,而日本一定会从优势走向平衡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通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由弱变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平衡。届时,抗日战争将进入收复使敌的**阶段。

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战争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描绘的战争过程的轮廓,是一个科学的、反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纲领。

他在论述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的特点时,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5.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

这是抗日战争一、二阶段需要贯彻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强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6】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还出现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针对这样的现状和这样的言论,毛泽东做了具体的分析,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了未来的战争形式,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部超前的,科学的军事著作。

一读《论持久战》,考虑得最多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最大的感慨莫过于在那样的风雨如晦的战争岁月,人人自危,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能有一批像毛泽东这样的领袖站出来,指导战争,主持政治大局,关怀疾苦的人民,指引人们向前进。我相信,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很伟大,胜利来之不易。

再读《论持久战》,我注意到了其中对于问题的剖析的方法和解决的办法。我认为这些思想和方**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有益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第一,是看待问题要客观而不是主观臆断,要全面而不是片面。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倾向于妥协,后者倾向于轻视敌人。

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片面的,总之是不科学的。”对于抗日战争这件事,我们既不能妥协也不能轻敌。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既不能太片面也不能走极端,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权衡其利弊,认真仔细地分析,才能看透它。

不是所有的顺心的事都是好事,也不是所有的烦心的事都是坏事,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从什么角度看,有理智正确的决策,也许会使坏事变成好事。正如文章所说,中国不会很快获胜或灭亡。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我们反对主观地看待问题。我们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它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这是乌托邦式的错误。

第二,是清晰的思路,这里指的不是行文的思路,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可以说文中对问题的剖析有理有据,逻辑性非常强。

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环环紧扣,思维严密富有极强的逻辑性。在分析方面,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然后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

军事、经济、政治和组织力量,以及战争的性质(进步、倒退和野蛮)。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比较。最终得出: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根据。

分析十分精辟,有条理,有说服力,我想我们平时对待问题也应该有条理,有先后,让人觉得做事很干练,不拖沓,这一点十分指的我们学习。

据说现今依然有人在研究毛主席的这部著作,这说明它的价值不止是存在与战争中,这里面超前的思想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总之,《论持久战》不仅带给我对于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的感慨,更多的是让我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5月,卢沟桥事变以来,随着北平、华北、南京的沦陷,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日战争的第十个月。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

这时,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发生了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的情况。总之,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国内外各级各方面都有拥护者和共犯。然而,迫切需要一种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理论。

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具体指出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的滥调,拨开人们思想上存在的迷雾,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同时也回答国际朋友们存在的疑虑,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一些领导人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先后发表文章。于是,就在这个5月,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总结抗战l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的智慧,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论持久战》,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效地批判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

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阶段的战斗形式主要是游击战,在运动战的帮助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局部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一定会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文章中,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并驳斥“亡国论”、“速胜论”,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体现了一代领导人的大智慧和大局观。

上一篇: 债务协议书

下一篇: 院子写景作文

  • 热门游戏资讯
  • 最新游戏资讯
  • 热门新闻资讯
  • 最新新闻资讯
  • 下载排行榜
  • 下载新品榜